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1971年9月初, 里水县, 里水中学
里水县中学, 又称里水中学。
里水中学占地面积真心不大, 却极有历史,是解放前就存在的中学。
里水中学只有三栋大小不一、新旧不同的教学楼,最大最新的教学楼是初中部, 是两层五间;最小最破旧的教学楼是高中部, 是两层三间。
中间还有一栋是综合性的多功能的楼房, 第一层是热水房与小食堂;第二层是办公室、会议室等;三层是图书馆、阅览室等,目前是禁止通行的,上锁的。
剩下的就只有两个小厕所, 以及被开垦成红薯地的小操场。
没有宿舍,包括老师与学生都没有。
里水中学位于县中心, 与国营饭店、国营书店、县政府、县电影院、县供销社、里水小学等地很近很近。
里水县的居民住房都聚拢在县中心位置, 外围分布着几个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办起来的厂区——
东边有家大型矿厂与家属区以及矿区小学,南边有个大型的农场与家属区以及场区小学, 西边有家小型的棉纺厂与家属区以及棉区小学, 北方有家小型的肉联厂, 一个目前已空置的自由市场区。
里水县瞧着不大,只有一条主街, 几条横七竖八的小巷子, 却是一个中级县,县革委会下头有十来个公社,那十来个公社下头有百来个生产队。
农民的儿女、工人的儿女、县城居民的儿女集中在里水中学, 却只有六个初一班级,四个初二班级,两个高一班级,一个高二班级。
学校如此安排,是根据学源人数与教室来安排的。
为了培养知识青年,学校最大限度的容纳新生,学校从五六百个考生中录取了三百多位初一新生。
可,从初一开始,有一部分学生,念了半年或是一年就不来念了,大部分是农村生源,觉得学费又贵,路途又远,还没学到什么能用的,还不如早早下地干活挣工分来得实在。
还有部分是厂里的子弟,厂里招临时工时或是父辈让小辈替了自己的班时,还有一些县城居民,有机会去部队当兵,有的热血学生争取去兵团,去云南或是新疆下乡当知青。
里水的初中部升高中部。
说是要参加中考。
其实已经只是形式了,高中是参加中考,就可以考上的啦,想念就可以念的啦。
愿意念书和能接着念书的初中毕业生根本不多,原因很多,比较关键一点是招工的标准是初中学,还有高中的学费半年八块,两年高中下来,便是三十二块。
莫家村只有三个要去县城念初中的,莫兰兰是一个,莫大宝算一个,剩下的一个就是莫晓红,她是用了一个男同学的成绩,给了十块钱,可气的是莫晓红她自己的成绩也考上了。
那个男同学还是没能去念,他说用一块钱去考一考,知道知道自己的成绩就行,人家有了更好的去处,不知道哪里找的关系,暑假就当兵去了。
莫家村三个初一生,却不分在同一个班级。
其实是校长怕人多势众的初一学生搞起事来,影响太大,就把所有的熟悉的学生打散打开来,校长为什么要设六个班级呢,就是为了方便打散学生。
这样一来,农村来的,一定是最安静的,没有一个生产队能一下子考上六个来,如果超过六个,那就将男女分到一个班,这个年龄的男女学生一般是凑不到一块去。
因此,莫兰兰第一年的中学生涯极为安静。
楼上的初二生有时候上课上到一半,造|反|派与当|权|派会对立起来,老师什么也不说,缩到了一边,低头听着。
莫晓云是骑着自行车上学的,而莫兰兰与莫大宝是跑步上学的。
可笑的事初中没有新课本,用着前几年的旧书,将几篇不能学的课文或是粘住,或是直接撕掉。
语文老师在上课前,总有半节课是在念报纸或是红宝书。
每个学生都要去国营书店买一本红宝书。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