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聊了个斋(番外)(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时光匆匆,转眼已过去十年。

这片大地上, 处处都有神奇的妖怪与人类一起, 建房子,修河堤。

自从十年前,陛下大兴土地、工业、商业。

为女子仗义执言, 允许女子改嫁, 允许女子走出家门, 或进入各种作坊工作、或经商、或做小买卖……, 允许女子有独立户籍,开办女子学院,允许女子考科举。

陛下这一系列的措施,自然遭到了朝堂大臣的猛烈反扑。

可惜,他们想像中的,如灭世来临的情况根本就没出现。

先是一众妖族,与道士,在‘正义联盟’的带领下, 将黄河大堤加固加宽。

本来, 需要近十万农夫,耗时半年甚至更久, 才能完成的事。在他们办来,不曾派发徭役,不曾动用一个农夫,不过三月时间,就全部完工。

工部的人, 前往查验,发现此次的河堤,比以往每一次,修筑的都要更宽,更高,也更坚固。

不仅没有偷工减料,还为朝廷省去了徭役,省下了大把的钱粮与建筑材料。

这些妖怪与道士,他们这个时候,还不吃朝廷的俸禄。

据说,是上仙唐一菲,给他们发俸禄,她给的俸禄,自然也不是金银,视其所做贡献,赠与其神兵、功法、丹药。

反正金银财宝,在妖怪们与修行高深的道士看来,根本就是无用的废铁。

倒是这些东西,在他们看来,才是真正的至宝。

修黄河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因此大功,竟有一个主事妖怪就地得道,成了地仙。

此事,自然有唐一菲在其后使了力,点化一个妖怪,在现在的她做来,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

不然,哪怕黄河十年不决堤,也不可能使他得道成仙。

如果百姓面临滔天洪水,你救百姓于苦难,这是大大的功德。但在没发洪水前,修河堤只是正常工程,怎么可能有人得道成仙呢。

就像一个人病的快死的时候,如果有个医生救了他,那医生必定被他奉为救命恩人兼神医。

但若在他还未曾得病前,医生提醒了他注意饮食、注意睡眠,以避免他因饮食不规律、睡眠不规律引起的胃溃疡、造血功能紊乱、亚健康...等症状。这只能算一次善意的提醒。

当然了,这些人修河堤,的确是大功德。

唐一菲如此做,无可厚非。且因她这般做法,妖族愿意自深山中走出来的妖,越来越多。

他们在下山前,都要学会人类的语言,自然也得知道人间法度,除了他们吃的太多,能力太奇特外,与人族,并无太大差异。

该遵守的法律必须得遵守,该做的善事,一定要做到尽善尽美,说不定下一个得道成仙的就是自己呢。

这一现象,也就造成了,近十年来,朝廷各处,一直在大兴土木,修路,建工厂,招工人。

水泥、火柴、玻璃、瓷砖、瓷器、各种精美布匹……等等,以往见都不曾见的好东西,纷纷涌入市场。

进而促进了海上行商。

商人们将本地货物,运到海外,赚到的金银,再换一些宝石、香料、象牙等物资,运回国内。当然了,因朝廷有规定,每家商船回来时,必须带足够的粮食回国,这些粮食由国家统一收购。

哪怕种地的人,少了近五分之一,又遇到过几次大旱,大涝等天灾,朝廷中也没缺过一次粮。

反而存下的粮食越来越多。

粮食也不能一味的进口,为了从根子上解决麻烦,皇帝又引进了高产粮种:土豆、玉米、地瓜,三季熟的水稻,高产小麦……

反正,在一众官员,还没反应过来以前,皇帝已经与道家,与妖族,与仙人联合,将整个国家给盘活了。

从一潭死水,稍有灾情,就能将朝廷闹个人仰马翻,一番忙乱下来,饿死的,病死的,冻死的人不在少数。到现在,道路畅通,四轮的马车来往运输各种物资,再不怕运粮太慢,耗费太多,救灾太慢。

河道畅通,一艘大船,能装下百万担粮食,足够一个省份的百姓,熬过一次灾情。

再有那些妖怪们,法力无边。

能将京师的粮仓,整个移到受灾重区,直接开仓放粮,多少年了,再没见过灾区饿死过百姓。

此时的皇城之中,皇宫最高的乃是太极殿,此殿是由万花谷提供的图纸,众妖及其他国家的建筑队,帮忙修建的,不过月余时间,就全面竣工。

一面面落地玻璃大窗,使殿内采光大为改善。

以往那种幽暗的环境,和有几分发霉的味道再也不见了。

如今,站在太极殿的顶楼,能看清整个皇城的动向。

尤其是到了晚上,万家灯火,人间繁华,尽入皇帝眼中。

当年,看到如此巧夺天工的建筑,一月就成。一众大臣直呼是仙法,只说仙法可一不可再,仙人不可能一直眷顾本朝。

可让他们更吃惊的事情又发生了,那些与妖怪们合作的商人,也开始大肆改建自己的府邸。

自此后,皇城内外,两三层小楼,比比皆是。

反而是一众王公大臣的府邸,在别人的眼皮子底下过活。

改革永远是需要流血的。

哪怕有妖怪,有道士相助,有仙人撑腰,皇帝还是换下了一批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守旧派。

而留下来的人,看到了皇帝的决心,也看到了京师的快速发展,更知道,他们再不改变,也只能被皇帝弃若敝屣,就等着被革职查办,流放三千里吧。

据说,那儿可是妖怪们的老巢。

为了不真的去妖怪们的老巢生活,这些官员也慢慢学着改变

只是皇帝的决心,显然不只于此,他又引进了新的书院,新的考试法。以后再想考科举,不再只是四书五经那一套了。

你得会君子六艺,加考算学,格物,实务……

甚至你想做一地主官,得先会种地,认识所有农作物,知道它们的习性。还得了解各种商业机制,知道一个按朝廷规范进行修建的厂子,一天大约能产多少布、多少水泥、多少砖石、烧制多少瓷器……,需用多少人力,费多少材料。商人如何谋利,利润在哪里,如何收税……,林林总总,看得人眼晕。

虽说只需要了解个大概,也让那些守旧派的官员望而却步。

根据这样的章程选出来的官员,办事的效率,自然又快又好。

只是老一批官员,心里不是滋味,告老还乡者有之,以辞职做要挟者有之。

皇帝也很强硬,批准了他们的请求,给朝堂又来了一次大换血。

只是这些不愿意跟进时代发展的守旧派,回到自己的家乡后,却发现,家乡早已变了个样。

不只县里,就是镇上都有了纺织厂,砖窑,水泥厂,瓷砖厂……,还有了新式学堂。

孩子们从一开始,所学的科目,就不只是四书五经,未来要考的,要用的,他们都得学。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