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集邮公司(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第二天是星期天(年还没有双休日,每周只有星期天休息),李一凡和刘丽娟约好一起去集邮公司。

上午点李一凡骑着自行车在鼓楼街边等她。鼓楼前边是一条主干道,当时路不宽,主路上下四车道,两侧各有一条自行车道。街上汽车不多,远没有以后车流如织的景象,偶尔有公交车穿过,自行车倒是挺多大多是黑色的,有直梁的,也有弯梁的女式车。街边路灯杆上的喇叭播送着歌曲。行人的衣服也五颜六色,再也不是前几年蓝黑包打天下了。

一阵车铃在耳边响起,李一凡扭过头看去,穿着红色连衣裙的刘丽娟,骑着一辆黑色弯梁飞鸽自行车从远处过来,李一凡边上下打量着她边咂吧嘴,刘丽娟脸马上红了。

“看什么看,没见过美女?”

李一凡上前一步抓住车把,眼含邪气说“美女,叫啥?交个朋友吧!”刘丽娟抬起雪白笔直的,轻踢了李一凡一脚。

“臭流氓,别贫了,走吧。”

“喳!”李一凡应了一声,骑上自行车往集邮公司走去。

漠北市集邮公司在中山路省邮政局西侧,旁边有一条小巷。由于这几年经济发展,人们手里的钱也逐渐富裕了,每周日就自发形成了一个交换邮币的小市场。

李一凡和刘丽娟不一会就到了集邮公司。放好自行车,刘丽娟拿着邮票预购证去集邮公司营业厅取邮票,李一凡转身到了小市场。

老远就看见莫贤成正在给一个客户看邮册。李一凡走上前和莫贤成打了个招呼,等客户走了,才对莫贤成说“莫叔,最近生意怎么样?”

“还不是那样,也就是混口饭吃。不过,近两年邮市好像不错,你看,今天交换邮票的人多了不少吧。听说北京最近在月坛还开设了第一家邮票市场。”

“我也听说了,据说很火,更夸张的是进门还要票,块钱一张。”李一凡边说边摇头,一副不可思议的样子。

年,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就象一场风暴席卷全国,国家政策鼓励一部分先富起来,实际上就让穷人们各自突围,不分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就在这一年年末,中国集邮总公司在北京悄悄地恢复营业了,地址就在东华门,靠近王府井大街。

中国以前的集邮爱好者其实很多很多,解放后到前,全国最少也有几十万人喜欢收集邮票,跟前苏联修好的时候,中国人都喜欢收集苏联邮票,还有东欧那些社会主义国家的邮票,什么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等等。

新中国的邮票也在不断地增加品种和花色,设计水平和印刷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这个期间发行了不少好邮票,如“梅兰芳”、“黄山”、“蝴蝶”、“金鱼”、“菊花”和“牡丹”,深受集邮者的青睐。

到了,集邮公司关门歇业,集邮成了“封资修”,邮票成了“资本主义的毒草”,谁还敢集邮呀,不少人出于害怕,还把多年辛苦收集的邮票付之一炬呢!

集邮总公司甫一开业,集邮者的热情就像井喷一样爆发,每逢新邮发行的当天,集邮公司的营业柜台前就挤满了人,他们都在抢购新邮。

柜台里面除了摆放一些新近发行的邮票之外,还会同时摆放些前和期间就已经发行的邮票,这些邮票同样会勾起集邮者的购买。

大概是集邮热情被压抑得太久的缘故,他们即使走出集邮公司的大门,也久久不愿意离去。他们会聚集在集邮公司门口,三五成群,交头接耳,彼此交换着有关邮票的一切信息。

他们中间有集邮家,有普通工人,也有机关干部和学生,还有一些无业游民,他们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也来自京城的各个方向,但是到了这里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集邮爱好者。

这些人聚集在集邮公司门口无非有两个目的,一是交流信息,增进邮识,二是交换邮票,丰富收藏。

他们中间有些是认识已久的集邮同好,也有些是新认识的朋友,但是每个人的集邮水平肯定是参差不齐的,每个人的收入水平更是千差万别。

有些人为了丰富收藏急于购进一些邮票,而另一些人因为机遇巧合,手中会有一些富余的邮票。在改革开放最初的几年里,人们是羞于谈钱的,用邮票交换邮票还说得过去,如果一手邮票一手钱那就会被别人在自己的额头上贴上“投机倒把”的标签。

但是用邮票交换邮票的局限性很大,越来越难以满足集邮者急于提高集邮水平的愿望,所以后来就从这些集邮爱好者当中游离出来一部分人,他们专门囤积一部分集邮者特别需要的邮票,他们也善于琢磨集邮者的心理,他们低价来高价走,赚取差价,当时在集邮圈里他们的名声并不特别好,集邮者从心里是痛恨他们的,认为他们是在搞剥削,社会上也给他们一个蔑称,那就是“邮票贩子”。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