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秦始皇死了,他用壁画的形式记载了秦国685年发生的所有大事,这个没有问题。而修建秦陵绝对算是最伟大的工程之一,理应记上一笔,这个也没有问题。但是,他怎么可能在自己的陵墓里画出修筑陵墓的情景呢?而且,壁画上还出现了成百上千的画匠,他们正在描画劳动的场面……这个性质有点类似于一个人在作画,他画的正是自己在作画,而画中的他也在画自己在作画……
想来,修筑这座陵墓的时候,秦始皇就命令画匠作记录了,有点类似拍电影的花絮镜头,把整个工程做了一个立体的记录。
总之,它们太有价值了,简直就是西斯廷教堂的《创世记》。
所有史学家对秦陵都只是猜测,更多是民间捕风捉影的传说,就算最专业的秦陵发掘团队,他们所了解的也仅仅是封土堆以及地宫的大致深度和形状。
秦陵太宏大了,但地面上的众多陵园建筑早已随着时光土崩瓦解,不可复现。地下部分又神龙见首不见尾,或神龙见尾不见首,似乎永远拼不出全貌。
谁能想到,这一切都呈现在了壁画上!
刘工桦对朱棉小塘说:“复制,赶紧复制!”
朱棉小塘掏出三维数据仪,对着壁画复制起来,二枝草包也开始拍照——
秦王政元年,浩浩荡荡的陵墓修筑工地。
众多劳工和役夫正在修建帝王陵寝的城垣,内外两道,象征着帝都咸阳的皇城和宫城。
看得很清楚,内城的北城墙有两个城门,东、西、南三道城墙各有一个城门。外城墙四个角各有门阙,一些劳工正在夯实城门的础石。有一只像鸭子一样的鸟从他们的头顶飞过,麻色的,身体很大,翅膀很小,看上去飞得有些吃力。估计它现在已经灭绝了。
内城中部有一道东西走向的夹墙,把内城分为南北两个部分。
封土堆坐落在南半部,是整个陵园的核心。地面建筑集中在北半部,包括寝殿和便殿建筑群。陵园内修筑寝殿创始于秦始皇时代,之前并没有。
我们来看看南半部的封土堆区域——
当时还没有封土堆,但已经挖出了深深的墓室,就像现代建筑楼房打地基的现场,只是深了很多倍,众多劳工正在墓室四周修筑地下宫墙。宫墙用多层细土夯实而成,非常坚固,有一排个貌似督造官员的人,正站在远处用弓箭射墙,那是在检测宫墙的坚固度。宫墙顶面已经高出了地面。
宫墙内侧,还有众多劳工在修筑一道石质的宫墙。有了它,墓室不会进水,也不会坍塌……
我们再来看看北半部的寝殿和便殿建筑群——众多劳工都在北侧铺垫石子路面,一些劳工在修筑石头下水道,一些劳工在建造环廊,一些劳工在三层高的大型建筑上安装脊瓦,一些劳工在室内用青石板贴墙。还有人在整理工具:锛、锸、凿、铲、铺首、栓板等等。有个劳工正拿着瓦当遮檩头,不慎掉了下来……
也许,当时一个画匠正在勾勒草图的时候,真的有个劳工失足摔了下来,他就把这个细节画进了草图中。
内外城垣之间叫外廓城,有人在修筑厩苑、囿苑以及寺舍。寺舍是当年的专业名称,就是负责陵园各种事务的官员们居住地。
外城之外,分布着很多砖瓦窑和打石场,众多劳工正在劳作中,有军士在监督。外城北部修筑了大片的房屋,那应该就是因秦陵而诞生的郦邑了。
在陵墓和骊山之间,有众多劳工在修筑东西走向的大坝,他们爬上爬下,就像一群勤劳的蚂蚁。史料有记载,这个大坝1公里长,最宽处70多米,高10米,它把出自骊山的鱼池水改道了,绕着陵墓流淌而过,和温泉水东西对应,再加上北面的渭水,形成一面背山三面环水之势。
陵墓区四周,众多劳工在挖掘陪葬坑,数量之多令人目不暇接,那些陪葬坑形制不同,内涵各异——有葬马坑,有珍禽异兽坑,有马厩坑,有人殉坑,有刑徒坑,有工具坑,有石质铠甲坑,有文官俑坑,有武官俑坑……比起来,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简直就是九牛一毛。就是说,在骊山脚下还有大量的墓葬尚未被发掘出来……
朝更远处看,方圆几十里都不见村庄,也不见任何闲杂人员,看来都被清空了。
壁画最后,到了秦二世二年,这时候,陈胜和吴广已经揭竿而起,秦王朝岌岌可危了。不过,秦始皇陵已经修建完成。
纵观整个陵墓区,三道水流围绕陵墓汩汩流淌,外围所有陪葬坑和墓葬统统被填平,种上了各种树木。外城之外的砖瓦窑、打石场还有大片的工作房屋已全部拆除。
外廓城的厩苑、囿苑里养着众多的狼虫虎豹猴,那是供人赏玩的,四周种着很多花草树木。
内城北侧矗立着很多十进式院落,就像紫禁城,建筑密集,规模宏大,里面陈列着衣冠、坐几、手杖以及数不清的奇珍异宝,那就是寝殿和便殿群了。紧邻这些建筑,还有一片房子专门负责寝园祭祀的膳食,一群役夫正在忙乎着新鲜的点心和水果……
内城南侧的地宫已经封顶,高大的封冢鼓出了地面,很是巍峨。它把地宫、土宫墙以及石宫墙都埋住了。
纵观整个陵区,两道城墙,四个宏伟的门阙,成片的寝殿建筑群,巨大的封土堆,一起构成了地面上秦始皇陵的完整形态,那几乎是整个咸阳城的重现……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