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这天晚上,在白梅花的指引下,晓晓端着煤油灯去了一间四面透风宿舍。这是临时由教室改的。屋里除了一张简易木床,就是两张双人课桌做的办公桌。除此之外,再无它物。
借着幽暗的煤油灯,晓晓看到屋顶正中挂着一个黑不溜秋的电灯泡。
晓晓指着黑乎乎的东西问:“灯泡坏了吗?”
“不是!山底到山顶太远,铺设的线路有问题,村里经常停电,灯泡差不多成了摆设。”文老师说。
第二天,晓晓见到了学生们。他们的脸颊被山上早秋带霜的风吹得通红。脚上一色的旧凉鞋,破拖鞋,还有十几个孩子赤着脚来校。他们自家手工缝制的书包里,除了几本旧课本,还有带玉米棒,红薯做中餐的。
文老师悄悄说:“山里太穷,村里种的菜没法变钱,只能靠地里的粮食,家里养的鸡鸭猪自给自足。这些年陆续有人外出打工,有年轻人出去就没回来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因此,有二十四个孩子是留守儿童。”
晓晓心酸得背过身去擦泪。
文老师在操场的国旗下举行了开学典礼,隆重介绍了冯晓晓老师。
孩子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冯晓晓,眼里既有胆怯,又有新鲜和好奇,还写满了热烈的期盼。
从此,晓晓忙碌开了。她逐一了解孩子们的情况,隔三差五跟着文老师翻山越岭去学生家做家访。在这鸟都飞不出去的山顶上,每家有每家的困难:有的孩子睡在牛栏屋的阁楼上写作业,底下不时冒着牛粪的气味;有的孩子上学来回得走十多里山路;有的孩子除了做家务,还得照顾七八十岁的爷爷奶奶……
特别是三年级一个叫翠青青的学生,引起了冯晓晓的注意。这个女孩聪明,成绩与同班同学相比,算最好的了。但她胆怯得几近木讷,课堂上从不举手,下课也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老师问她一句,她就低声答一句。
晓晓走了一个多小时山路,在山坳里找到翠青青的家。
这年代久远的土砖屋里,家徒四壁。 翠青青的爷爷早已去世,奶奶长年累月卧病在床。聊天中晓晓得知:翠青青的父母在外地打工,超生了个男孩后再没回村。 比翠青青大不了几岁的两个姐姐小学没毕业就辍学干农活。
晓晓看着屋子里唯一的大破床和穿着补丁打补丁的三个小女孩儿,眼圈红了。她突然感到了自己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她主动提出来,让翠青青和她作伴一起住学校。无奈,老奶奶不同意,说翠青青每天回来得干家务活。晓晓只好作罢,但心更酸了。
晓晓主动承担了学校全部的音乐课。看到孩子们课余生活实在太枯燥,她还特意成立了一个“映山红合唱团”。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