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像个迷(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因为红薯不用交任务, 几乎是在收了红薯之后每个大队就给队员们分下去了,这样也免去了队员早早饿肚子的情况,但是单凭这些红薯是吃不到来年分粮食的, 而晚稻就算是长成了也得交公粮,交完公粮之后分到队员们手里的就不多了。

不只是上源大队的大队长,就是整个炎城县,整个H省遭灾了的地方都在申请救济粮。但是现在全国上下都不太宽裕,一时间救济粮也还没下来, 就算是下来了分到每个社员手里的大概也就能保证饿不死。

赵泠希几人的情况相对来说还算好, 她们家里知道H省发生了洪灾之后都给寄了钱票和粮食过来,寄粮食也是怕现在有钱有票都买不到粮食。

其实她们家里想的也确实是没错,现在别说是炎城县了, 就是市里现在也买不到粮食。上面没有粮食下来, 自己地里的又全折了, 想粮食都买不到。

这一次领了包裹回来, 赵泠希收到的包裹里面东西和钱票都要比以往多上不少。钱有足足两百块,粮票也有三十斤,肉票三斤,糖票三斤,还寄了二十斤米和二十斤面过来。平时原主家里给原主寄过来的钱票物资都是刚好的, 这次多出来的这些明显就是原主家里省下来的了。除此之外原主家里这次还写了信,说是不够了再跟家里说, 到时候他们再给寄过来, 让她不要委屈了自己不要饿肚子。

别的不说,就说这次的邮寄费都要比平时贵上许多,哪怕是原主家里不缺钱,但是都是节省惯了的, 要不是必要的话他们也不会出那么贵的邮寄费给她寄东西。

所以说,不管是闹成什么样,只要不是真的做出了什么无法原谅的事情来,长辈们心里始终还是惦记自家孩子的。

除了赵泠希收到了二十斤米和二十斤面之外,傅景弋和她也是一样,严怀安的要少一些,他家里只给他寄了十来斤的玉米面。不过家庭条件不一样,有区别也是正常的。不过有了这些粮食之后,他们三个人的底气又足了一些,甚至还抽空去山上挖蕨根和葛根带回来磨粉,准备到时候给自己家里寄回去。

上源大队这一片蕨根葛根比较多,他们仨连着去山上挖了好几天,挖回来了又是洗又是锤粉又是晒粉的,倒是没有跟队员们一起去抢着挖山药。

自己有粮食,犯不着去抢别人的救命粮,要是事情做的太绝说不定还会给自己惹来麻烦。要知道她们家里虽然有些背景,但是有句话说得好,强龙还压不过地头蛇呢。

沈安安一家也是上山挖山药的人,不过他们更多的也是跟赵泠希三人一样挖蕨根做蕨根粉,还挖葛根磨葛根粉给沈长生沈久久补身体。有的时候捞到了鱼还会给赵泠希也送上一份,赵泠希也给沈长生和沈久久塞了几次吃的不让他们拿着东西来知青院在空着手走。

现在大家都过的苦巴巴的,赵泠希也不愿意别人知道她们过的太好遭人嫉妒。现在赵泠希蒸饭都是在自己房间,三个人吃饭也是在她房间吃的,虽然也不怕知青们知道她们还是吃细粮,但是也不想因为粮食问题引来太大的麻烦。

要是能出去住就好了,可惜未婚知青是不能搬出知青院的,要想搬出去还得结了婚的才行。可要是为了搬出去就随便找个人嫁了那也太不划算了,她也没有嘴馋到这种程度,大不了每天她偷偷在自己房间里加餐嘛。便利店系统里买的盒饭就跟拆盲盒一样,大多时候菜式都是不一样的,也不会吃腻,她上回还买到了黄焖鸡米饭呢。

现在几乎整个上源大队的队员都是靠红薯当主食过日子了,往年分了红薯之外队员们还会做红薯粉今年也是没这个条件了。既没有其它粮食,红薯也减产了,靠着这些红薯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去做红薯粉。

不过红薯这个东西偶尔吃一吃还觉得不错,吃多了赵泠希就觉得烧心腻歪,不止是她,就连傅景弋和严怀安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她们三个人现在还是吃米饭,如果是做包子做馒头的话就是用玉米面高粱面加面粉做成二合面的或者是三合面的。纯细面的是除非是吃饺子,不然她们也不会吃了。粮食大减产,不好意思吃那么好,就是吃大白米饭现在都要加加一点玉米呢,因为那些老玉米她吃的太痛苦,所以每一次傅景弋都会把玉米全挑到他和严怀安的碗里,赵泠希碗里的依旧是带着玉米香味的大米饭。

她们这样的伙食落在其他知青的眼里已经算是很好的了,在自己天天都是红薯还不敢敞开了吃的时候对方还有干饭和二合面三合面吃,不用跟自己一样吃红薯,那已经是让人羡慕的直流口水的存在了。

********************

又过了半个多月,救济粮终于下来了。在救济粮下来没多久,县里的粮站也恢复了供货,虽然是限量还会断货,但是这也是给炎城县的人民打了一针强心剂。

救济粮可不是大米细面,都是粗粮。有玉米,高粱,红薯,还有土豆,看那土豆的个头,应该是北方的产物。不过就算是粗粮也足够队员们欢喜的了,他们这段时间吃红薯吃的烧心,看见红薯就忍不住想皱眉。要不是现在山上还有蘑菇有野菜,地里重新种的蔬菜也慢慢再长了他们都不晓得接下来吃红薯吃到下一次分粮会不会吃的想要吐。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