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不妨设想一种场景,讨论一下。
某山区里种了很多果木,山楂、枣、梨、杏、核桃之类。果贱伤农,总有人在路边贩卖,往往是女人或老人,摆几只荆筐,相守一天,不见得卖出多少。话说这年早秋,山楂初熟,一辆汽车在路边停下来,因为看见了卖山楂的人。他们下来,心情极佳,大声赞叹且拍摄山麓上的树木,至于买山楂,大是义举,非做不可。
“山楂真红啊!”“多少钱一斤?”“是您家里种的吗?”“酸吗?”“我要串成项链,你们说怎么样?”……
在混乱中,果农深中肯綮地回答:“五块一斤。”一个人向同伴说:“五块,贵吗?”
“刚下来,不算贵。山里的,最‘生态’,没打农药什么的……您没打吧?”
果农脸不变色,说:“没打。”“山楂种起来很辛苦吧,”路人一边挑选一边寒暄,“是不是要爬上树摘?”
果农顺着说:“是啊。”
路人大声惊叹:“太危险了。咱们合个影吧。”
这便是我所说的角色对话。我知道,因为当时我歇脚,就在旁边看着呢。
这些人走了,又来一个人。其实没有,下面的对话是我瞎编的。假定这人是稀泥客一派,又自称是追求真实的人。
“怎么卖啊?”
“五块。”
“什么玩意就五块?我们家那边才三块。收购价也就一块吧?”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