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18] 罗志田:《胡适与社会主义的合离》,《学人》第4辑,1993,第18—19页。

[19] 蒋梦麟:《西潮》,台北:中华日报社,1961年4版,第4页。

[20] 参见林毓生《五四式反传统思想与中国意识之危机》,收入其《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1988,第147—159页。

[21] 参见Arthur O. Lovejoy,“The Chinese Origins of a Romantisory of Ideas(New York:Putnam,1960),-135,particularly 102-110.

[22] Chinese Repository,III:8(Dec. 1834),;Eliza G. Bridghe Life and Labors of Elijah Coleman Bridgman(New York:Anson DF Randolph,1864),.

[23] “Griffith John to 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ca. 1869,in R. Wardlaw Thoory of Fifty Years in China (New York:A.C. Armstrong,1906),.

[24] 参见詹森(Marius B. Jansen)为罗兹曼(Gilbert Rozman)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中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所写的第二章“国际环境”,特别是第41—57页。

[25] 关于the Nemesis,参见Daniel R. Headrick,The Tools of Eology and European Ih Century,New York &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54.

[26] 说详罗志田《传教士与近代东西文化竞争》,《历史研究》1996年第6期。

[27] 胡适日记,1926年10月8日。

[28] Jean-Francois Revel,Without .Y.:Dell,1971),.

[29] 具有诡论意味的是,一旦中国士人自己承担起输入西方文化的任务,传教士的影响立刻式微。西学在中国能形成大潮,传教士起了最主要的作用。但这股大潮却反过来把始作俑者推到边缘的地位,这个结局大约是传教士未能始所料及的。

[30]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之《采西学议》《制洋器议》。

[31] 转引自王汎森《古史辨运动的兴起》,第177页。

[32] 各家说法皆转引自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7,第522页。

[33] 攻法子:《敬告我乡人》,原载《浙江潮》第2期,1903年3月,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编》第1卷(下),第500页。该书全3卷,由三联书店1960—1977年出版。

[34] 《严复集》第3册,第558—559页。

[35] 宓克著、严复译《支那教案论》,南洋公学译书院重印本(光绪十八年初版),第28页A。需要说明的是,宓克本人并不赞同这种“吾非除旧,何由布新”之势不两立的看法。在某种程度上,晚清那些主张“翼教”的人,在文化不可分这一点上倒与西方传教士的观念接近。此不详论。

[36] 冯友兰:《新事论》,商务印书馆,1947,第26—27页。

[37] 叶德辉:《郋园书札·与皮鹿门书》,长沙中国古书刊印社1935年《郋园全书》汇印本,第9页B。

[38] 参见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第244—247页。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