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1/1)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赴京考试之前,胡适并无多少把握。但他以为,如果考取,不但可以上进,而经济上也有直接的好处。因为留学的官费十分丰厚,自用之外还可有余钱贴补家用。“于学问既有益,于家用又可无忧”,的确是一举两得。胡适已做好准备,如果考不上,“则仍回上海觅一事糊口,一面竭力预备,以为明年再举之计。”而且回上海拟学习的是“德、法文及各种高等科学”,可知胡适那时对中、英文较有信心,但对“各种高等科学”,则知自己的学力尚不足,惟要考的决心已定。实际上,这也是胡适唯一的上进之阶梯,故虽“成败尚不可知,然此策实为最上之策”。[72]

“自命为新人物”的胡适这时一心要考取的心态,与以前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实没有太大的差别。胡适考取庚款留美后,胡母给他的信中说得很明确:“此次出洋,乃汝昔年所愿望者。今一旦如愿以偿,余心中甚为欣幸。”这充分说明出洋是胡适的宿愿,主要不是他后来说的因醉酒后的觉醒。胡母当然并不止是为儿子高兴,同时也因为“汝得偿出洋夙愿,吾家家声从此可期大振”。胡母于困境中出重金培养儿子,正是为的这一天。在这封给儿子的信中,胡母曾说胡适“刻下想已抵美京入学”。胡适所去的学校并不在美国京城,读书而必在京城,不也是科举时代以为入了国子监一类观念吗?母子二人,心态颇能相通。其间的联系,正在胡适少小时母亲有意的培养。[73]初到美国的1911年旧历元旦时,胡适曾有一诗说到“可怜逢令节,辛苦尚争名”,明确道出他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争名”。[74]

在胡适的心理活动中,与他自己在做人的“率性”与“作圣”之间的徘徊并行的,或者还有一个上海所代表的“新教育”与绩溪所传授的“传统教育”之间的紧张。朱文华先生以为,胡适“既有士大夫意识的残余,也有资产阶级商人气息的痕迹”。这话虽有些标签化,如果将此视为绩溪与上海两种社会教育在胡适身上不十分融洽的并存,则是有所见的。胡适在中国公学期间一直不肯剪辫,在某种程度上或者也是这种紧张的一个反映。到他最后出国留学时,终于将辫子剪下并寄回家保存起来。[75]这次剪辫或许有点象征性,它提示着“上海”对“绩溪”在胡适心目中意识层面的胜利;胡适似乎已决定将某种东西割舍并留之于家乡了。他是否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还很难说,但取舍的选择是明确的。这一割舍对胡适能敞开放松地充分吸收美国教育是一重要前提。这样,他后来在对自己一生教育的自我评估中,就能给留学时期以高度的肯定,而无意中低估了家乡教育的重要性。

用今日的话来说,胡适的考取庚款留学,是一个集体的成就。亲友为之筹集巨款(“巨”指对胡适当时的经济境况言);老师王云五为之补习英文算学;二哥陪他到北京,并为他找到好朋友杨景苏帮忙。在此以前,胡适学业上的每次转机,关键时刻都有二哥或他的“关系”在起作用。这次也不例外。杨先生不仅为胡适安排廉价的住宿,更重要的是指点他读《十三经注疏》。胡适过去基本是宗宋学的,从这时起才开始读“汉儒的经学”。后来他以考据文章得“国文”一科的满分,考前的临时抱佛脚是起了相当作用的。正如胡适自己所说,“没有这些好人的帮助”,他的北上考试和后来出国都是不可能的。[76]而胡适一向有“君子善假于物”的特长,最能把别人的帮助运用得恰到好处。

如果把胡适的考取视为海上的冰山,则其水下的部分是远大于水面那峰顶的。这样的“集体成就”正是中国文化传统社会功能的体现。中国传统科举制在理论上是对各阶层开放的,但其开放性常为经济的原因所限制,因为贫富确实可置考生于实际不平等竞争的情形之中。历代许多穷困者因读书而“发迹”的故事那一座座冰山之水面下,都充满了类似的各种“集体”帮助。如无此种“集体”社会作用,科举制的开放性就是一句空话。中国历史上之所以未出现西方那样的教育体制以至今人爱说的什么“民间社会”(civil society),正在于那些制度(institutions)的社会功能在中国社会中已得到不同程度的发挥。从具体的社会制度和组织看,中国确无西方那种特定的“民间社会”;但若从功能看,中国的民间社会恐怕比西方的——至少是近代西方的——还要有力得多。我们只要对比一下近代中西政府组织机构的大小,就可知哪一边“社会”的作用大。这个问题当然不是这里可以论述得清楚的,但胡适的经历的确可以给喜欢讨论“民间社会”的人以启示。

* * *

胡适一生,正是依据父亲胡传总结出的做人的道理,在“率其性”和谨勉以学为人之间游移,始终向着“作圣”的方向努力,但也不时要有所“率性”。他一生“做人的训练”,主要受其十几年跟随父母生活的影响。那段生活带给胡适一种自我保护的防卫心态,明显体现出“超我”对“本我”的抑制。按他父亲的教导,可以说是偏向“作圣”的一面。胡适后来遇压力即反弹,压力越大,反弹越强,颇有点“率性”的意思,但大抵都可从这种自我保护的防卫心理去考察。同时,少年的艰辛使胡适又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名声。所以,他在得名之后,除了有时对外来压力的反应外,所行之事,多半是谋定而后动,又很能约束其“率性”的成分。这在分析胡适后来的作为时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