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一 美国:吾所自造之乡
胡适于1910年8月离沪,9月抵旧金山,休息两日后,乘火车到达康乃尔大学,入农学院。胡适之所以选农学为专业,以及他后来的转专业,都有二哥的影响。在胡适的心目中,二哥“是很有学问的,可惜早死了”。他出国前,“家兄特从东三省赶到上海为我送行,以家道中落,要我学铁路工程,或矿冶工程,他认为学了这些回来,可以复兴家业,并替国家振兴实业。不要我学文学、中学,也不要学做官的政治法律,说这是没有用的。当时我同许多人谈论这个问题。以路矿都不感兴趣,为免辜负兄长的期望,决定选读农科,想做科学的农业家,以农报国。”不过,这可能也并非全是二哥的意思。胡适在考试前给母亲的信中,已说到如果考不取,则拟回上海学习“德、法文及各种高等科学,以为明年再举之计”。这里的“各种高等科学”固然是为了考试,但是否也暗含着择业方向的可能性呢?[2]
周明之先生注意到,胡适在上海时就坚持学英文,提示了“当时的价值观”,信然。但他继而认为小胡适一度专心于算学是“中国文化吸引力的迅速减退”这一“时代潮流”的反映,似就太过;到后来说中国读书人多选自然科学为专业是其“不断深化的异化感”的标志,也颇勉强。因为胡适还在中国公学时即已放弃对算学的热情,但那几年的时代潮流却未见什么特别的变化。而且胡适选农科为专业,在意识的层面是否有那么多层思虑的转弯,都是需要证明的。近代中西新旧间的关系复杂,中国知识青年的向往科学,确有厌旧尊新之义。但“异化”的深浅,实因人而异。许多人“异化”的程度,其实也没有我们今日想象的那么深。以那时人的见解,科学为中国所缺,而文科则中国尚强,至少也有余勇可贾。留学本要学中国所无者,当然以自然科学为正选。朱文华先生指出:“农科与茶叶的关系也很密切”,这是有所见之语。家里开着茶叶铺的胡适,那时又哪能梦见几年后的飞升,既然要在自然科学方面选,以保险计,也是选农科为佳。[3]
何况,如胡适自己所说,康乃尔大学是“农科最著名,为国家农科大学”。凡读农科者不缴费,故“一年可省一百五十金,可谓大幸”。[4]这个经济上的考虑,对至少在理论上有养家之责的青年胡适,肯定是重要的。胡适此时对康乃尔大学的了解也略有误差。康大虽是私立,其农学院却是政府资助的州立,所以免学费。胡适此时英文尚不甚佳,不知state一字在美国主要指州(早年译作省)而非指国,故误以为国立。到后来英文渐佳,在1914年1月23日的日记中,已知康大农学院是“省立”而非“国立”了。他所说的农科“最著名”,大约也有误解的成分。像康乃尔大学这样的常春藤名校,其农学院即使在那时的美国排名第一,在学校里面的地位也不可能到最著名的程度。胡适后来转入的哲学系,倒真是康大的一块牌子。这是否也是他转系的原因,尚待考证。
初到美国,胡适即对美国社会大为倾倒。他说:“美国风俗极佳。此间夜不闭户,道不拾遗,民无游荡,即一切游戏之事,亦莫不泱泱然有大国之风。对此,真令人羡煞。”最后一句颇能道出胡适的心事。他对美国的种种虽然所知尚在表面,却暗中处处在与中国的情形比较。嘴上说的美国或不免有理想化的成分,心中想的却是中国的种种不如意的情景。西人在公众场合的有礼貌和市容的清洁,多少年之前就使郭嵩焘以为是三代之治的重现,此时又再次感动了胡适。的确,以当时美中两国城市的景象,若由一个无成见的外星人分别做一次几日游,恐怕印象的优劣也会和胡适的差不太多。
胡适对美国的许多好感,很可能就是因为那里的一些“上等缙绅之家,待中国人极优,时邀吾辈赴其家座谈”。美国人那种肯为自己民族自愿宣传的习俗,的确是中国文化所缺乏的。而且,胡适住在纽约时还能请女佣打扫房间,其为买报纸而“步行”了六条街又“步行”回去,晚年都还记得以作为其急于要看报的例证,他留学日记中记载的出门所乘车船也多在二等以上,可知他在美国过的是已超过一般美国学生水准的生活。这些都是胡适曾攻击过的庚款所赐。胡适在上海时曾斥责美国把庚款退还中国是“怀着诡计”。清政府不识,还“把美国感激得了不得,仿佛奉着个大慈大悲的菩萨一般”。但他后来留美却正因考取此款。而且庚款的用处的确大。一个在上海这个假洋场有时不得不将东西送进当铺的小学穷教师,突然在真正的西洋之邦使唤起婢女来,其变化之剧,真可以用霄壤之别来形容。感觉怎么会不好?而且庚款学生的收入超过一般美国学生,每日不愁吃穿,不必与美国人在生存上竞争,美国人竞争时丑恶的一面就未能在胡适面前暴露出来。唐德刚先生以为,胡适那批庚款留学生不知另一类开饭馆、洗衣店的华人的疾苦,同时也没有在美国讨生活,所以只看见美国好处,对美国一往情深,是颇有心得的。[5]
不过胡适是以善观察著称的。他在《非留学篇》中说:“留学生不独有求学之责,亦有观风问政之责。”胡适在留学时的日记中每以“觇国者”自居,而其所觇之“国”,其范围又不仅是政治,也包括文化、社会风俗、教育等许多方面。故其对美国不甚光明的一面,其实也有不少了解,有时只是深藏不露而已。观其后来对中国出国人士的教诲,则美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他其实又何尝不知道。1928年,中国公学的学生周楠将出国留学前,胡适对他说:“许多外国人歧视我们中国人……所以你出国后一定要注意一言一行,保持我们炎黄子孙的好形象。”这是胡适的一贯思想。1961年劳幹受聘到芝加哥大学,将去,胡适告之以要记住他是“一个中国学者的身分了,到美国后,切莫省钱,有损中国学者的体面”。[6]胡适知道要维持中国学者的体面确实不易,足见其对许多中国人因省钱而丢面子并非不知。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