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当然,正在预备的留学生也并不止胡适一人。余英时师注意到,胡适在1917年初访友人朱经农时,朱即向他提出“我们预备要中国人十年后有什么思想?”胡适立刻在日记中写下:“此一问题最为重要,非一人所能解决也,然吾辈人人心中当刻刻存此思想耳。”[48]重要的是,由于像马君武那样“负国中重望”者并无意预备或预备不足,就给像胡适和朱经农这样在国中本无声望却坚持预备者提供机会了。这再次表明对个人的历史角色自觉与不自觉的重大差别。

胡适一生在内行面前一开始似乎都不够自信。在他公开演讲许多次后,为提高技术,选修了一门暑假期间的演讲课;但第一次被叫上台时,虽是7月,却“仍然浑身发冷、发颤”,不扶着桌子就想不起讲稿,极为紧张,就是一例。后来到北大用博士头衔,甚至冒认他其实不愿认同的古文家身份,又是一例。其成功的经历,大致都有一个开始时的小挫折,如在上海初为小乡下佬,在美国也一度有过波动,几乎入了基督教;等等。但不甘落人后的胡适也有一个自我肯定的法宝。据他自己说,这种“戏台里喝彩”虽是“人生最可怜的事,然亦未尝无大用。盖人生作文做事,未必即有人赏识。其无人赏识之时,所堪自慰者,全靠作者胸中自信可以对得起自己”。[49]凡不十分顺利之时,胡适即靠此法宝自我保护。且胡适毕竟聪明过人,又有少时的特殊训练,也的确能吃苦奋斗;通常都能迅速扭转局势,小挫之后,继以大成功。而小挫之后的成功比一帆风顺有更深的印象,也更有鼓舞力。胡适在将离康大时赠别任鸿隽的诗中说:“寄此学者可千人,我诗君文两无敌。”[50]自居留美学生做诗的首席,自信不可谓不足了。

胡适后来只大胆怀疑别人,却并不怀疑自己,甚至也不太准许别人怀疑自己,都是在上海开始建立、由庚款考试增强、再由在美国得奖巩固起来的自信使然。第一阶段使他知道他的特别的“先生”认同不只是在上庄才成立;在上海这样的大地方,在中国公学这样的高级学府,他都证明了自己的秀异。庚款考试的成功,使胡适由上海激进青年中的彷徨者一跃而为全国性的精英,在美国的几次得奖,进一步向自己证实了他的不同凡响。其中胡适较少提到的入选全美优秀大学生联谊会,是一个重要的成就。胡适所得的什么卜朗吟奖,虽然轰动,多半还因他是个来自“落后国家”的外国人;若在美国正式求职,那种奖未必上得了简历。至于那个什么国际和平会的奖,金额虽高,是专为社会上一小部分人说法,更加没有普遍的地位。倒是那个联谊会的成员,表明他在美国一流大学常春藤盟校中也是佼佼者,是可以一直写在简历上而为上流社会广泛接受的。在胡适服膺的以西方标准为取舍的现代国际社会,胡适已达到最高标准了。

* * *

[1] 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第63—74页。

[2] 《谈话录》,第163页;胡适:《中学生的修业与择业》,《胡适作品集》第25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6,第206页;《胡适致母》(1910年7月22日),《安徽史学》1989年第1期,第76页。

[3] 周明之:《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第7、9、36—39页;朱文华:《胡适评传》,第38页。

[4] 本段及下段,《胡适致乡友信》(1910年9月25日,邮戳日),转引自石原皋《胡适与陈独秀》,《胡适研究丛录》,第85—86页。

[5] 《胡适致母》(1911年1月1日),《安徽史学》1989年第1期,第77页;《口述自传》,第35—36页,唐先生评论散见于第41—48页;胡适:《中国的政府》,《竞业旬报》第28期,转引自周明之《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第29页。

[6] 周楠:《胡校长为我出证明》,《胡适研究丛录》,第48页;《谈话录》,第166页。

[7] 胡适日记,1915年7月8日、1911年4月10日、1914年10月19日。

[8] 胡适日记,1911年4月23日。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