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登高

登高

阵阵秋风,送来山猿的长啸,在高迥的天空回荡。清澈的水,细白的沙石,飞鸟正来回飞翔。四顾群山,无边无际的落叶,发出萧萧的声响。山下长江,惊涛澎湃,滚滚奔向前方。正当此时,一个满头白发的诗人,历尽艰难,满怀苦恨,独上高楼,凭栏眺望。面对眼前的景象,他的感慨,该是多么深沉,多么凄怆!那凄劲的风声,澎湃的涛声,飘落的叶声,哀惋的猿声,从空中吹来,在江中轰响,从林中传出,在峡中回荡,一齐涌入诗人耳中,涌入诗人胸膛,又怎能不汇集他的心声,组成一曲悲壮的乐章?

代宗大历二年(767)深秋,杜甫在夔州登高凭眺,四顾苍茫,悲歌一曲,以诉衷肠:“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在这首诗中,包含了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情致,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凄凉,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怆,谢朓“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的高亢。

首联每句各写三景,如画卷一幅,尽收眼底景象。颔联前后均用叠字,似琴曲三复,唤起诗中精神。颈联沉郁顿挫,从时(百年)空(万里)两个方面,表达诗人心情。杜甫家在洛阳,如今寓居夔州,故说“作客”;自从离开长安,颠沛陇右,流滞蜀中,历时多年,故说“常作客”;洛阳夔州,远隔千山万水,故说“万里”;这种他乡作客的飘零之感,在暮秋格外强烈,故说“悲秋”;而在此时,能够排忧解愁,惟有登高望远而已,故说“登台”;常恨亲朋不见,形影相吊,故说“独登台”;如今老年体衰,故说“多病”;眼看一生就这样在贫病潦倒中度过,故说“百年”。宋人罗大经说这联“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久客则历尽艰难,换得满头白发;甚至连借酒浇愁,也因多病潦倒,有所不能。尾联语甚凄楚,意极沉痛。

这首诗前二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二联写登高感慨之情。其景,是渗透了诗人主观感情的景;其情,是浸染了当地客观景色的情。“情中有景,景外含情,一咏三讽,味之不尽”(陆时雍《诗境总论》)。今人罗宗强评说此诗:“秋日登高,悲从中来,叹一生之困顿潦倒,于是对景抒怀。但是景却是壮阔的景,风声、猿声、落叶声,全都汇合到滚滚涛声之中,以强烈的节奏在流动;落叶飞扬,江鸟盘旋,江水奔流,一切都是动的,以回旋起伏的节奏感在流动。声和色,都在流动中表现出壮伟的韵律感。这韵律,其实也正是杜甫此时内心情感的韵律。这样一个壮伟的景色,完全展现了杜甫的悲壮情怀和宽大胸襟。这时候,换一个环境,比如说,换一个冷落僻静、清幽窄小的境界,就无法抒发他的怀抱。只有这纵横万里的秋色才足以表现他的胸襟。这一壮伟景色所弥漫的感情气氛,也就决定了全诗的基调。”(《李杜论略》)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