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1/1)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一 庚子前后翰林院的整改

有清一代重科名,又以入翰林为尤荣。进士朝考、馆选等制度的推行,使翰林院成为科举制的自然延伸,玉堂人物成为科举出身之最上一层。科举考试的考官——会试总裁、同考官,乡试主考,各省学政——绝大多数又为翰苑人员。因此,科举制与翰林院的关系至为密切,[1]翰林院的整改与科举改制息息相关。

清季世变日亟,科举诟病渐多,翰林自不能幸免。尽管同治中兴手定大难的胡林翼、曾国藩、李鸿章皆翰林,然形势比人强,改科举逐渐从“坐言“走向“起行“。戊戌变法中,光绪帝接受张之洞、陈宝箴奏请,更定科举考试新章。当年七月初三日,又颁下废朝考之谕。进士朝考“专为选庶吉士而设“,[2]由翰林院主持,[3]今一朝停罢,表明朝廷开始对翰林院下手了。七月十四日,往日与翰林院同居清要、供词林迁转的詹事府遭到裁撤。词臣的升转之途大受限制,翰林院的地位遭到削弱。惟政变旋作,悉复旧制。但翰林院显然已受到严重质疑,它的整改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庚子事变后再度变法,首先就是整顿翰林院。当改科举、兴学堂尚在酝酿之时,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孙家鼐于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八日奏请整顿翰林院。他建议“庶常入馆,即宜课以政治,兼习洋务。政治以《大清会典》、《六部则例》为宗,旁及古今政书、直省通志,凡有关经世之务者,皆令肄业。洋务以历年条约、万国公法为先,旁及语言文字,一切格致之学,皆当通晓。散馆时即以所学命题“。至于考评的方式,则庶吉士不仅授职前有月课,即使“授职以后,仍随时札记所学“,由掌院学士等分别优劣,或“进呈御览,以示鼓励“,或“分别纠劾、以杜横议之渐“。孙家鼐认为“如此则今日所学,即他日所用“,可祛学非所用之弊,“非但有益于人材,亦且有裨于政治“。[4]

次日,清廷针对奏片明发上谕,慨言“兹当变通政治之初“,作为储才之地的翰林院“允宜首先整顿“,遂令编修、检讨以上各官,“专课政治之学,以《大清会典》、《六部则例》为宗,旁及古今政书、直省通志“,而“条约、公法以及天算、格致诸书“,则“听其分门肄业“。并令“掌院学士酌定课程,每月呈送札记“,据优劣而定奖惩。更重要的是,与翰林密切相关的“散馆、大考、考差,均应一律变通“,上谕令掌院学士就此“妥拟章程,咨送政务处王大臣覆核,请旨办理“。[5]

值得讨论的是,虽然上谕由奏片而来毫无疑问,但二者实质差异甚大。据孙家鼐的建议,庶吉士肄业及考试内容将大为改变,庶常馆制度定需调整。与此对应,上谕的规定颇为微妙,一方面,由于庶常馆之制牵涉太多,在无替代机制出现以前,绝非旦夕可改,故绝口不提庶吉士应做何功课。另一方面,既明言翰林院应首先整顿,则不得不有所表示,故令业已散馆的“编、检以上各官“专课政治之学。需要强调的是,孙家鼐变通庶常肄业的主张既未被采纳,庶吉士做何功课又未予规定,而散馆却要求变通,[6]则庶常馆势必改制。这就为开进士馆埋下了伏笔。

然而,翰林院衙署为庚子兵燹所毁,此时汉掌院学士孙家鼐在西安行在,满掌院学士崑冈为留京办事大臣,翰苑人员或留京,或在行在,或散处各地。因此,且不论整顿办法何如,此时实无从整顿,因而迟迟不见掌院学士酌定的具体办法。不过,整顿翰林院的讨论在高层中继续发酵。光绪二十七年九月十六日,工部尚书张百熙奏称:欲救翰林取非所用、用非所取之弊,“莫如使取与用出于一“,亦即“莫如使今日已取之士尽习有用之学“。故奏请归并詹事府于翰林院,令学士以下分研经世实学。[7]这就提出了科举已取之士再学习问题。其实,欲取与用出于一,还有另一种思路,即变取士之法,直接用所谓经世之学来取士。该思路即体现为科举考试新章。因此,奉行科举考试新章与令新进士入大学堂,确为实现人才取、用合一目标的配套举措。

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两宫銮驾抵京,次日即传“翰詹读、讲以下俸深编、检二十员“预备明日召见。[8]召见翌日,即十二月初一日,再度发布整顿翰林院上谕:“翰林院为储才之地,平日并无公事,从容清暇,正宜博通经济,期为有用之才,以备国家任使。着掌院学士将该衙门人员督饬用功,于古今政治,中西艺学,均应切实讲求,务令体用兼赅,通知时事,而无习气。限五个月后甄别一次,由该掌院学士严行考核,分别优劣,据实奏闻。“[9]

与四月十九日上谕相较,虽未再提翰林专工诗赋、小楷,空疏无实,语气看似稍缓,实则“平日并无公事“云云,足令翰林气短。参加了召见的叶昌炽在日记中大发牢骚:“不佞在史馆四五年,簿书鞅掌,何异司员,而曰并无公事,闻命饮冰。代言者皆非个中人,即枢臣亦不以词曹进,惟子玖官翰院三十年,轺车遍于四方,偶一入都,席不暇暖,未尝一日当馆差,宜其全不知甘苦也。““代言者“似指拟旨的军机章京,无一翰苑人员,而当时枢臣荣禄、王文韶、鹿传霖、瞿鸿禨四位,惟瞿翰林留馆,但似未当馆差,故叶昌炽谓其全不知翰林甘苦。叶还将严旨归罪于召见的翰詹人员“大半皆腐头巾“,尤其是支恒荣、朱延熙召对不称旨。[10]其实,整改翰林院早有成议,其主张者正是翰林出身的孙家鼐、张百熙、瞿鸿禨等人。孙、张之奏已如前述,瞿鸿禨的亲家余肇康则称瞿入枢后“首请废八股文,大小试均试策论……整饬翰林院,课编、检以上官以政治之学“。[11]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