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因为诏开进士馆是中央高层科举改制的关键步骤,既牵扯科举与学堂、翰林院与大学堂的重重纠葛,又涉理念之争,更及用人问题,颇有“新旧“相斗的意涵,所以在枢臣中引发了激烈争论。有意思的是,下节将看到,诏开进士馆上谕一经发布,即激起了一场“科举与学堂之辩“的广泛舆论反响。
四 诏开进士馆的舆论反响
前文曾说,中枢高层此次酝酿诏开进士馆颇为保密,所以在颁发诏书之前,仅《中外日报》因有瞿鸿禨方面的内线,才做了有限报道。不过,壬寅年十一月初二日新进士入学上谕颁布之后,《申报》、《新闻报》、Peking and Tientsin Times(《京津时报》)、《大公报》、《同文沪报》等南北大报,论说纷纭。此事顿成舆论热点。虽然观点有别,风格多样,但诸论说无不围绕科举与学堂这一时代问题发论。只是,与废八股、改策论迎来报刊舆论一片叫好之声不同,仅仅一年之后,清廷继续推进科举改制,却引起了响亮的质疑之声,甚至借批评此举而直呼废科举。
瞿鸿禨门生汪康年主办的《中外日报》虽然理解“政府诸公“的苦心,肯定此举“盖亦阴为挽回之计“,然对它的前景却不看好,理由是“士子得第后,方志得意满,必不能降心抑志,以俯听教习之讲授“。[83]重在担心新进士不肯重做学生,虚心向学。
《申报》社论认为,此举“不过因学堂初设,成材尚需时日,故为此‘急则治标’之计耳“,固胜于庶常馆肄业之有名无实,但仍不足以得真才实学。理由是“三年中为时有限,而大学堂之课则甚繁,无论年届二三十岁之人欲其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必不能造精深,即使择一专科,以冀卒业,然只此不足一千日之学问,而欲其因端竟委,探本穷源,恐千万人中亦不能选其一“。[84]其质疑主要在时间有限,课程繁重,学员年岁又大,难期深造。
如果说《中外日报》、《申报》在批评上谕之时,尚稍稍肯定其用意,那么,英文报《京津时报》所载论说则几乎全是“炮弹“,极尽挖苦之能事。一则谓上谕近乎“正色而为戏言“,再则谓“愈读而愈觉其非“,断言此诏必不能行,倘若“遵而用之,不止于愚,其效使翰林、进士恨恶科学有余,以获其益,无是理也“。其理由有二:进士“自束发受书,中经无数之程式“,故已“心牗闭塞、灵襟魭断,决非新学所能输入灌溉“;“科学理境严恪,在在征诸事实之不可诬“,进士这班文史词章家必不能学且心生厌恶。[85]意即学文史词章出身之进士,学不了新学,尤其是科学。
《京津时报》此文,由《大公报》译载,并附一论,以驳西报议论之非。首先,认为进士等科举出身人员可以接受学堂再教育,能获新学之益。故反驳西报道:“至谓出身之人,无所可教,不宜使之更入学堂者,则又不尽尔。……此视所以教之者为何如耳。“《大公报》此论,代表了教科举已成人才的思路。其次,批评西报不解诏书之意:“诏书之所期于出身之众者,未必如西报之所期也。“盖诏书乃鉴于庚子之前“中国士夫之暗汶“,故欲令即将做官的新进士入学堂,“但使于时势稍有所明,于吾民即为幸福……初何尝期其为专门知类之士“。不过,该论虽认为新进士入大学堂能得新学之益,但也不讳言其难度。因为进士“心习既成“,欲以新知入旧脑,“教之道,必加神焉而后可“。[86]这就提出了能否教进士新学以及如何教的问题。
与《申报》相似,《新闻报》论说提出具体质疑,以论证进士入学难期成效。首先,年岁精力不济。进士多三十开外,大学堂系专门学堂,“以三十、四十之人而学普通,而又居大学堂学习之名,其学力精力必不能到,徒以粉饰虚声而已“。其次,半路出家,不能卒业。“学问进境,幼年立其基,中年广其业,今进士年在四十、五十之人,令转而习西学,习西文,万万不能入彀,可以预决。将来舌强口吃,不能卒业,何以安置?“再次,抽大烟与学堂章程冲突问题。“洋烟为鸩毒之尤,断无吸烟之人而可以专于为学者。大学堂章程必有禁吸烟一条,将来进士中有吸烟者,令其入学堂则紊章,不令入学堂又违旨,何以安置?“最后,虚假卒业问题。肄业分数不能合格,“势必教习瞻徇情面,代为多填,盖学人既成进士,急于见用,岂肯终老学堂“。且舍中就西,必难专精,“则卒业一层虚文者十之五六“。所提难题,与《申报》论说相近而尤详。
值得称道的是,《新闻报》论说还提出了解决之道。一方面,严把入学关。学员“必遴选年在三十岁左右者,一年富力强,二不吸洋烟,方为合格,毕业之后,必量予优用。其有嗜好甚深者,不令入学堂,亦不令入翰林院,必勒令戒烟而后已,否则弃而不用“。另一方面,严把卒业关。进士入堂肄业,“亦必慎为考核“,宜预定章程,“凡成进士者不准改外官,必令卒业,领有大学堂文凭而后可,已捐京官者同例“。[87]
上海《同文沪报》论说亦不看好此举,理由有三。首先,新进士“方且趾高气扬,自鸣得意,以为读书十载,及今已有出身之日,则将置书高阁,而自负其才能,尚欲抑其猖狂之气,而使之俯首帖耳,勉就范围“,亦至难之事也。其次,既中进士,“则凡一切嗜好,必在所不免,断不能如为秀才时之犹能努力自爱,而屏绝外缘,孜孜以亟图上进也“。最后,自秀才而至进士与翰林,需时甚久,其人已老,“尚复欲其咿唔不绝耳从事于新学“,可行性不大。[88]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