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在他生命的最后的20年,路德又开始了另一种精神上的陶冶活动。40岁时,他开始写词作歌。他把赞美诗用德文写成散文,作为自己讲课的内容,然后再把它们改为诗体。以后又着手圣歌,他觉得世界上简直没有可以与之媲美的东西;他试着用笛子伴奏,请教徒们演唱。

路德性格上的棱角迅速变钝,而同音乐越来越接近起来,音乐成了他逃避内心矛盾的避风港。正是在音乐中德国人找到了自己。他们的一切本性,仔细掩饰起来的困惑,他们内心的不安全感,茫然无着感,都在音乐中得到解除,他们的想象力开始超越国境而进入世界。从来不懂美的含义的路德也就此而成了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不安因素。他说,对于一个基督徒来说,为了抓住看不见的世界,耳朵比眼睛更有用。

路德,正如他在其他方面的问题一样,也把他的内心斗争带到音乐中去。这些斗争始终围绕着什么是优美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使他在希望与恐惧中得不到安宁。他从来不嫉妒那些已同伊拉斯谟取得了同等地位的人,他只是寻找自己在不可捉摸的音乐中所缺少的东西。他可以因作品只有格律,没有自由和优美而否定某个作曲家。他认为音乐必须伴有优美的和声,格律必须伴有灵感。从路德开始,德国音乐在世界上占据了前所未有的伟大与崇高的地位。因为在德国人的性格中,在秩序中有幻想,在精确中有魅力,二者在音乐中得到了统一,为其他国家所望尘莫及。

大约也是在这个时候,路德开始创作寓言,把他经常在饮酒时讲述的故事写下来。这些故事在人民中间广为传播,情节生动;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感情和紧张情绪逐渐减退,变得心平气和了。他写的贺词和谜语总是押韵的,栩栩如生的,人们几乎可以把它们画在纸上。在他的晚年,路德成了伟大的讽刺家。最令人惊异的一个特点是,他做什么事都是为了教徒,他从事演说,从事教学,从中找到了诗一般的和谐的生活。然而他对自己私人的幸福与悲哀却从未写下只言片语。

路德与教皇的使节——路德反对自由——衰老

关于乌尔利希·茨温利和加尔文,本书尚未腾出篇幅论述过。他们关于神学问题不可思议的辩论似乎仅仅是围绕着圣餐礼和它的意义,而实际上正是有关信念、种族,特别是性格的迥异而导致了这场辩论。身材高大健壮的瑞士人和有着愉快童年和行动敏捷的法国人都对行动迟缓,从来也没有明确态度的路德心存猜疑,这一切恰恰说明路德是一个典型的德国人。但路德和茨温利还多少有些共同点,这就是音乐。音乐使他们俩离开了加尔文教派。而对音乐的共同爱好,体现在两个人身上也是不同的,茨温利这个魁梧的瑞士人,由于会五种乐器,而享受了世俗的温馨,但是对路德来说,音乐是梦想中的,是用以安抚灵魂的。

乌尔利希·茨温利像

乌尔利希·茨温利(Huldrych Zwingli,1484—1531),瑞士宗教改革家。曾提出废除朝圣的主张,并因其主张与讲道才能被誉为民众神父。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