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与此同时,德国军队也进行了重新部署。“大德意志“师撤出梅梅尔,在东普鲁士实施重建。该师与最近刚刚组建的“勃兰登堡“装甲掷弹兵师合兵一处,构成了“大德意志“装甲军。在东线拥有杰出作战记录的第83步兵师被调离库尔兰后派往托恩(Thorn),在那里,该师获得了补充兵。库尔兰地区的战斗使第83步兵师只剩下7 000余人;师里的军医官向师长威廉·霍伊恩中将报告,至少有10%的补充兵根本不适合前线服役,应该立即将他们遣散。[2]
11月底,第7装甲师也从梅梅尔登陆场撤离,胡贝尔和他的战友们登上一艘名为“沃尔塔“的货轮向南而去,这艘货轮沿着泽姆兰半岛的海岸彻夜行驶,赶往皮劳,又从那里驶入柯尼斯堡的航道,在那里,第7装甲师第25装甲团的人员和坦克离船登岸,随即从码头赶往不远处的兵营,他们将在那里过夜:
在柯尼斯堡城内的短暂行程令我们深感震惊。这里只剩下废墟。左右两侧遍布瓦砾,一片空荡荡的黑暗。这座城市最近肯定遭受过一场猛烈的轰炸。轰炸机已将一切变为硝烟和灰烬。美丽的柯尼斯堡!驱车穿越街道时,浓浓的硝烟味包围着我们。每个人都想起家乡的亲人。那里的情形是否和这里一样呢?他们在给我们的信中经常提到空袭——尽管我们在前线并未遭遇过这种情况,但我们对此并不陌生。[3]
除了1941年间苏联空军几架飞机进行过规模微小的轰炸外,柯尼斯堡的毫发无损一直保持到1944年8月。8月26日-27日夜间,英国皇家空军的174架“兰开斯特“(涉嫌侵犯了中立国瑞典的领空)对这座城市展开轰炸,三天后又实施了一场更加猛烈的空袭。第二次空袭投入189架“兰开斯特“,但只投下487吨炸弹,因为这些飞机已达到它们的最大作战半径,不过,柯尼斯堡遭受的破坏相当严重。这些飞机投下致命的高爆弹和燃烧弹,对历史悠久的市中心发起打击,并将条顿城堡、教堂、学校和许多著名地标建筑炸成一片瓦砾。城内3 500名居民身亡,许多人的住宅遭到部分破坏。第一次空袭中,德国人的高射炮击落4架“兰开斯特“,他们随后加强了防空力量,在第二次空袭中击落15架轰炸机。
预计到即将到来的进攻,城内的一些居民已被疏散至乡村。格蕾特尔·多斯特,这个来自弗里德里希施泰因村,曾对玛丽昂·登霍夫参观她所在的学校留下深刻印象的小姑娘,现在成了一名护士,在城里的一家私人诊所工作,夏季时,诊所从柯尼斯堡迁至菲施豪森(Fischhausen),这座小镇位于普鲁士首府的西面。多斯特和她的同事们对搬迁深感高兴,因为她们发现诊所就设在一座军医院旁,这样就有许多时间结识军方人员。艾丽卡·摩根施泰因出生于1939年,她和她的母亲及妹妹被送至阿尔门豪森(Almenhausen)的一座农场:
一个美好的夏日,没有任何死亡或痛苦会到来的迹象——至少在阿尔门豪森没有,几名妇女站在村内的街道上,怀里或手中抱着她们的孩子。此刻已吃罢早饭,但还没到中午,太阳高高地挂在空中,一天中这个时刻的聚会极不常见。我的母亲也加入到那群抱着孩子的妇女们当中。沉默、悲伤,每个人都望着一个方向,可那里通常没什么可看的,除了田野。但今天,那里出现了一些别的东西。地平线以上的天空,很大一部分被染成深红色。这是一幅可怕的景象,仿佛是鲜血升入到空中。一名妇女说道:“柯尼斯堡在燃烧。“[4]
东普鲁士的其他地区也遭到空袭。蒂尔西特被苏军飞机轰炸过数次,边境线上的另一些镇子同样如此。战争的大多数岁月里,居住在西部、身处英美轰炸机航程内的德国同胞一直对东普鲁士的居民们羡慕不已;但现在,英美空中力量的长臂已经能伸至这里,而苏联空军也已近得足以随时发起空袭。
尽管如此,与德国其他地区相比,东普鲁士在1944年底依然没有受到战火的太大破坏。这里的农场继续进行着卓有成效的工作,尽管其劳力依靠的是来自战俘营的俘虏。有些俘虏自战争开始时便被俘,已在同一片农场上工作了数年。他们中的许多人几乎被努力经营农场的德国妇女视为家人,因为她们的男人大多上了前线。党下达了严格的命令:波兰人和其他战俘必须与德国居民隔离开。但农场生活的现实使许多农民对这种指令根本不予理会,就像一位农夫对送到他这个农场参加劳动的一个姑娘所说的那样:
不允许扬去下一个村子,也不许他去教堂。他不该听收音机,也不该看报纸。他不能跟我们睡在同一屋檐下,他必须拿上饭菜到他居住的工棚里去吃。他们告诉我们不能跟他太过“亲善“,发生这种情况会被处以高额罚款。可我要说,“去他妈的!“他更像是家里的一名成员;一个人从老远的地方来这里辛勤工作,我可不会像对待牲畜那样对待他。你要留神,施蒂勒先生是乡村检查员,是党的人,他们说他是个真正的希特勒狂热分子;你知道,这也是“希特勒万岁“,那也是“希特勒万岁“;他在场的时候,我就朝扬喊上几句,以便让施蒂勒先生相信我对扬采取了严格的管束。[5]
东普鲁士的农场是德国得以继续维持下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能生产数百万吨农产品——这些农场生产的粮食比整个荷兰还要多。肉类、乳制品和鱼类(一些富有成效的小船队从波罗的海的港口处捕捞而来)确保了东普鲁士人即便在普遍实施配给制的年代依然能获得相对较好的伙食。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