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摩尼教之所以能够取代原来流行的萨满教而成为回鹘国教,并在以后的岁月中得到迅速发展,而传入回鹘更早的佛教却不能。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促成了这一结果的产生。首先,它是回鹘社会发展演变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家的建立,在意识形态上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神来集中汗国的政权,摩尼教和佛教比多神论的萨满教更适应于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其次,是回鹘统治者依靠粟特人发展商业经济的结果,林悟殊先生认为:“主要是由于回鹘助唐平乱后,依靠粟特人发展商业经济,因而在宗教信仰上亦不得不受到信奉摩尼教的粟特人的左右。“[44]应该说,这个见解既新颖而又不无道理,对认识回鹘摩尼教传播的原因,厥功甚伟,但细审之,仍有不能令人完全满意之处。因为粟特人不唯摩尼教是奉,佛教也是他们尊崇的主要宗教之一。[45]笔者以为,牟羽可汗不选择佛教的原因主要在于当时回鹘人草昧初开,对义理高深、体系庞大的佛教教理尚难以接受。相较而言,他们对摩尼教的接受就显得容易多了,尽管摩尼教同佛教一样有戒杀生、忌茹荤等多种与回鹘游牧生活格格不入的清规戒律。从历史记载看,北方草原民族不管是摩尼教徒还是佛教徒,其实对戒杀、忌茹荤之类戒律的遵守都不是很严格的(僧侣除外),此乃生存环境使然。易言之,尽管摩尼教和佛教都有成为回鹘国教的机会,但相对于佛教而言,摩尼教的义理比较简单,更能适应于回鹘游牧民简朴的文化氛围。以上三种因素的交合作用,使摩尼教成为回鹘的国教,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佛教在漠北回鹘中虽然也有过传播,但只是昙花一现,未能对回鹘社会造成实际影响。

大约自10世纪初开始,包括甘州回鹘在内的河西回鹘人,在当地久盛不衰的佛教文化影响下很快皈依了佛教。

《松漠纪闻》卷上对甘、凉、瓜、沙回鹘佛教状况的记载就很能说明问题:

[河西回鹘]奉释氏最甚,共为一堂,塑佛像其中,每斋必刲羊或酒,酣,以指染血涂佛口,或捧其足而鸣之,谓为亲敬。诵经则衣袈裟,作西竺语。

其中的刲羊、饮酒并以血涂佛口等习俗,应为古代藏族苯教祭祀仪式的遗存。苯教在祭祀时常以动物为牺牲。《旧唐书》卷一九六《吐蕃传》载,在吐蕃每年一次的盟誓仪式上,要宰杀羊、狗和猕猴,“先折其足而杀之,继裂其肠而屠之,令巫者告于天地、山川、日月、星辰“。在每三年一次的大祭祀活动中,要宰杀犬、马、牛、驴为祭品。唐长庆三年(822年),唐蕃于拉萨会盟,吐蕃方面的主持人钵阐布是佛教僧人,会盟根据传统习惯要歃血,即将所杀牲口的血抹在嘴上表示信守誓言,但钵阐布作为佛教僧人拒绝参加这个仪式。后来,西藏佛教在祭祀形式上虽还受苯教影响,但已不再屠杀活的牲口,而是用牛、羊的模型或者用酥油捏一些供品,或者用木头刻一个鹿头等,来代替杀牲献祭。可见,当时回鹘人在改崇佛教的同时,吐蕃苯教的一些宗教仪式也为回鹘人所接受。

甘州回鹘佛教的流行,在完成于940年之前的大食人米撒尔之游记中曾有如下记载:

该城有一所很大的祈祷之寺庙,这里有重要的行政机构,有完整的法律。据说,他们的祈祷寺比耶路撒冷的清真寺还要大,里面有供像、肖像、偶像和一尊很大的[弥]陀像。他们不屠宰[动物],什么肉也不吃,屠宰一头牲畜者斩。[46]

当地僧侣不食动物肉,这与中原地区佛教戒律的规定是一致的。《大般涅槃经》卷四《如来性品》第四之一即云:“不听声闻弟子食肉。“[47]及至梁武帝,以皇帝的权威,下令在全国僧尼信众中实行素食制度。他一连写了四篇《断酒肉文》,以宣扬他的素食主张。他宣扬只有素食,才能“远离地狱“,得好果报。强令僧尼们一律遵守,否则“当依王法治问“。[48]回鹘佛教本身就是汉传佛教在西域的翻版。[49]但是,就“屠宰一头牲畜者斩“这一规定来说,似乎有点过头了。回鹘本为游牧民族,在入居河西走廊后,农业经济尽管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游牧半游牧经济仍在社会生产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宰杀牲畜应是常见现象,当不至于会有如此的峻法,即使仅仅针对僧侣也让人难以置信。应作何解释,尚有待来者。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