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76)《南海寄归内法传》(卷4)载:“造泥制底及拓模泥像,或印绢纸,随处供养;或积或聚,以砖裹之,即成佛塔;或置空野,任其消灭。西方法俗莫不以此为业。“
(77)《云仙散录》印普贤像条引《僧园逸录》载:“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象,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按:有学者从普贤崇拜的形成和玄奘本人的宗教信仰两个方面分析,认为玄奘“印普贤像“是不可能的。详见曹之、霍艳芳:《玄奘印普贤像质疑》,《出版发行研究》2009年第3期。
(78)葛洪:《抱朴子·登涉篇》附有“入山符“、“避虎狼符“,另有“老君所戴百鬼及蛇蝮虎狼神印“。此印以枣之心木方二寸刻之,“再拜而戴之,甚有神效“。详见葛洪:《抱朴子内外篇》卷四,四库全书本。
(79)苏勇强:《元稹“模勒“续考》,《晋阳学刊》2006年第1期。
(80)作者按:事实上,人类生活地上,无法站得更高。由于视野有限,或思想有限,每个人至多只能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做到有限的甚或是片面的“智慧“与“深刻“。古今中外的哲人,如孔孟、老庄、柏拉图、尼采都拘于自己的片面的智慧与视野,尚不能做到思维转向,何况那些惯常使用印章、夹缬印染的平常人,期待他们“印刷意识“的萌生绝非易事。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从印章至雕版的诞生,其技术并无重大突破,都是将图案、文字刻于金石泥木之上,它们之间只有或主动或被动,或印于泥膏、布帛,或印于纸张的差别。故若印刷技艺本身而言,其早在印章出现的先秦时代就已初具其形,不过那时印出的成品称作“泥封“。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旦有适合刷印的纸张出现,人们又能“思维转向“地将原用于泥封、布帛印染的这项技术运用于纸张,真正意义上的“印刷术“才宣告诞生。由于雕版技术早已存在,因此自有纸张以来,唐宋以后诞生的“雕版印刷术“更应该科学地称之为“纸张印刷术“。
(81)(美)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吴泽炎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43页。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