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1/1)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不过既然大多数人都已经信服河南省博物馆的调查报告,周汝昌当然就被视为“死要面子“不肯正视事实而坚持错误,各种场合常有人讥嘲讽刺。张中行先生虽然和周汝昌关系不错,但也因为相信博物馆的“权威性“而写了一篇短文说小像不是曹雪芹。宋谋瑒写了一篇文章反驳张中行,文章写得十分精悍犀利,周汝昌读了以后曾给宋谋瑒写信说“这回是真佩服你也“。宋谋瑒曾把此信原件让笔者过目,我当时不由得感到有点好笑。因为周汝昌这样措词,无意间透露他对宋先生的整体水平还是有所保留的。宋先生是性情中人,口才又便捷,经常声如洪钟地高谈阔论,与人辩论起来更是先声夺人,虽曾历坎坷而嬉笑自若,旧体诗词写得很见功夫,古典文学修养也相当深厚,但涉及红学只集中在曹雪芹小像这一个问题上,由于环境局限,也由于本人的性情,在学术上成就不是很突出,离周汝昌“真正佩服“的标准当然还是有距离的。

小像真伪的问题到了20世纪末,又有了新的发展。商丘的王长生① 在《 谈“小像“内幕 》( 1998年第1、2期合刊与第3期《 商丘社会科学 》)一文中披露,郝心佛由于有“历史问题“( 冯玉祥部下 ),当年在小像真伪问题上被迫按照河南省博物馆的内定立场作了伪证。而河南省博物馆之所以要说小像题记是伪造,根本原因是郭沫若曾表态认为小像画的不是曹雪芹而是俞雪芹,郭沫若是中国科学院院长,在中国大陆一直是官方的学术权威,河南省博物馆要和郭沫若保持意见一致也。于是周汝昌在《 文采风流第一人——曹雪芹传 》( 东方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 )中说:“雪芹小照,本来真实。三十余年之奇案,至此方得初步澄清。“

八十年代:走向辉煌八十年代:走向辉煌(10)

1984年12月16日至25日,周汝昌与冯其庸、李侃一行三人,前往苏联访问,先后去莫斯科和列宁格勒,考察在列宁格勒博物馆发现的一个清代抄本《 石头记 》。李侃是中华书局的总编辑,因为已经和苏联方面初步商定要由中苏双方同时影印出版这套《 石头记 》。这次访问的总策划者和负责人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组长李一氓( 1903—1990 ),是一位革命老干部。对这次出行,周汝昌写有《 万里访书兼忆李一氓先生 》(《 天·地·人·我 》),叙述种种情况,而冯其庸也写有《 列宁格勒藏抄本〈 石头记 〉回归记 》( 中华书局编辑部编《 我与中华书局 》,2002年5月中华书局出版 )叙及此行前后情状。总之,周、冯二人从此有了明显的矛盾,而且后来日益尖锐。

这部流落到俄罗斯的墨书手抄本《 石头记 》,共三十五册,开本是185×255,线装,是清代道光十二年( 1832 )由帕维尔·库尔梁德采夫从中国带回去的,库尔梁德采夫是于1930年随俄国的一个宗教使团来到中国的。三十五册共有七十八回书,即前八十回缺少了第五和第六两回。

苏联的汉学家里弗京( 汉文名字为李福清 )和缅希科夫( 汉文名字为孟列夫 )首先发现这个抄本,前者当时为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后者当时为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高级研究员。里弗京发现《 石头记 》抄本后,缅希科夫和里弗京合作撰写《 长篇小说〈 红楼梦 〉无名氏的抄本 》,发表于1964年莫斯科出版的《 亚非人民 》杂志第5期,此文的汉语译文见胡文彬、周雷编《 红学世界 》,1984年4月北京出版社出版。在1980年美国威斯康辛第一届国际《 红楼梦 》研讨会上,香港红学家潘重规提交了论文《 列宁格勒藏抄本〈 红楼梦 〉考索 》,引起了更多人的重视。因为后来苏联解体,列宁格勒恢复沙俄时期旧名圣彼得堡,这个原来简称为列藏本的《 石头记 》抄本现在被称为圣彼得堡本、在俄本等。

对这个抄本的考察与鉴定,周汝昌在《 红学七题 》( 1986年5月作,提交哈尔滨国际《 红楼梦 》研讨会论文 )中有这样一段说明:

1984年之年底,有赴苏联考察《 石头记 》古钞本之行。居苏十日、在列宁格勒三日,然而真正得以阅看钞本的时间只有两个下午,而且两次的实际时间加在一起也不过四小时左右。我目坏已甚,面对四大函一部七十八回的写本古书,如何“掌握“?其情可想。阅后,开了一个正式会议,苏联科学院东方研究所主任为首,苏联的学者、官员们在座,热切地要听听中国派出的专家的鉴定意见。这时我国所派一行三人中,临时推我为发言者。我只好就着一点点管窥蠡测的所得,作了即席发言,讲了我当时形成的几点学术见解。这是中国方面的唯一的学术发言。归国后,我准备在看到苏方提供的书影胶片(哪怕一部分也好)后,为中苏联合影印本撰作序言时(中苏双方协议书议定中苏两方各由二人撰序,我是中方撰序人之一),作出重申、补充或修正。不料情况有异,既不能看到任何胶片,也未有商议撰序一事的任何机会。延至1985年7月底,我才得见冯其庸所撰序言稿的复印本,送来待我参会和联署。因为我见稿中并未包含他让我在苏联发言的任何内容,其学术见解又不相接近,很难将我的看法生硬地楔入冯撰序中。不得已,另撰一文,题曰:《 “在苏本“〈 石头记 〉论略——中苏联合影印本代序 》,略表拙见,以为日后可以持此对苏联学者的一点地步。此文发表于《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1985年第3期,初步论证几点:“在苏本“文字清楚完整,未经妄人篡改;与他本不同的异文时与《 甲戌 》等佳本相合或相近;钞者是文士,书法甚好,但也有行草书体致讹之迹,可窥原底本是草书所写;章回的分断与相连的状况,还不能作为底本时间早晚的论据;其眉、侧诸批语,与脂批不属同一性质;书之钞写虽晚,而底本时代却早,等等诸端。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