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好书是没有国界的,《电学的实验和研究》不胫而走,不久就传到法国。 法兰西一位著名哲学家首先对这本书发生兴趣。在他的倡导下,书被译成法 文,在巴黎出版。一个哲学家首先发现书的价值,这个事实是意味深长的。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 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是千真万确的。也正是这个道理,我们现在 提倡科学工作者要懂得辩证法,提倡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结成联盟。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对于一本电学的最新著作,法国的哲学家看出了它 的价值,可是法国的电学家却跳出来反对。在判断一种新的科学理论或者学 说的时候,一个平庸的科学家常常不及一个有头脑的哲学家来得正确。巴黎 皇家学院的罗勒院长,是一位热衷电学的自然哲学教授。他脱离实践,因循 守旧,著有《电学理论》一卷,风行一时。这个人不但比富兰克林资格老、 学术地位高,而且还有一群盲从的信徒。他看到法文版《电学的实验和研究》 的论述和自己的理论针锋相对,大为恼怒。罗勒不相信书是北美人所著,断 定是巴黎的宿敌虚构的,用来拆他的台。这位院长大概肝火很旺,涵养也欠 佳。当他打听到波士顿确有富兰克林这个人的时候,怒不可遏。他连篇累牍 地写了大量文章和信札,为自己的谬论辩护,并且对富兰克林进行人身攻击。

一天,富兰克林从外面回来,丽德满脸忧虑地递给他一本刚从巴黎寄来 的新书。丽德不懂法文,但是她看了封面上印的富兰克林的漫画,感到不安。 富兰克林诧异地打开书一看,原来是罗勒院长的文章和公开信的合集,全部 是针对他的电学理论和他本人的。对于这种诋毁,富兰克林觉得有必要进行 回击。这将是一场远隔重洋的笔战。

当天夜晚,富兰克林在灯下笔卷狂澜,撰写回击文章。凭他的文才和学 识,要战胜论敌,扫尽罗勒院长的威风,是不难的。但是当他写到一半的时 候,却改变了主意。富兰克林一向不愿把自己的学术观点强加于人,他在书 中曾经写过这样的话:“我让这些见解在世界上去碰碰运气。如果它正确, 真理和事实将会支持它;如果它是谬误,就理所当然地被撇在一边。”

富兰克林放下手中的笔走到窗前,凝望着繁星闪烁的夜空,沉思起来。 他觉得,自己的结论都是从实验中得出的,可以用事实进行检验。书中的推 论也没有强迫别人接受,没有申辩的必要。是非曲直,广大读者自有公论。 而更重要的是,前面还有很多事要做,与其打一场无休止的笔墨官司,不如 全力去搞新的实验。就这样,他决定对巴黎来的攻击置之不理。他后来始终 没有回敬过罗勒院长一个字。

关于这件轶事,后来爱因斯坦(1879-1955)同一位科学史家曾经很感兴 趣地谈起过。那位科学史家很佩服富兰克林的人格,称赞他没有陷入盲目的 争论。爱因斯坦对这件事却只同意一半,他认为,“要避免个人的勾心斗角 是对的,但是一个人为自己的思想辩护,那也是重要的。”事实上,他们两 个人的话都是对的。富兰克林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科学信念,他不是用语言而 是用行动来捍卫它,甚至不惜冒生命危险。

著名的风筝实验

富兰克林认为,要证明自己的理论,最有力的是用事实说话。怎样才能 证实闪电和电的本质相同呢?他想到了孩子们玩的风筝。如果在下雷雨的时 候把风筝升到空中,或许能证实这一点。因为如果闪电是电,它就会沿着湿 风筝线传导下来。

风筝最早起源在我国,古人称做纸鸢,在南北朝的时候已经出现,大约 在公元十六世纪才传到西方。1752年七月的一天,富兰克林在费城进行了轰 动一时的风筝实验。

那是夏天一个阴霾密布的日子,暴风雨就要来临。富兰克林和他儿子威 廉用一块大丝绸手帕做成一只风筝。他们在十字形的风筝骨架上装上金属 丝,用来接引天空中的闪电。父子俩带着风筝和一只莱顿瓶来到野外。威廉 握着线团,富兰克林拿着风筝,他们紧张地期待着,希望雷雨早些降临。丽 德不安地在家里倚窗眺望。平日她最怕打雷,这时候心头更是被一种莫名的 担心震慑着。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