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抗金兵》初次上演是在上海天蟾舞台,主要角色分配是:梅兰芳饰韩世忠夫人梁红玉,韩世忠由林树森扮演,姜妙香饰周邦彦,金少山饰牛皋,萧长华饰朱贵,刘连荣饰金兀术,朱桂芳、高雪樵分饰韩世忠的两个儿子尚德和彦直,王少亭饰岳飞。演员阵容强大,演出效果极好,确如林印在《梅兰芳》一文所说“对当时人民的抗战情绪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接着,梅兰芳根据早年齐如山依明代传奇改编的《易鞋记》,重新创作了《生死恨》。按他自己的说法,编演这出戏的目的,“意在描写俘虏的惨痛遭遇,激发斗志“。该剧由许姬传、李释勘执笔编写唱词,梅兰芳、徐兰沅、王少卿设计唱腔。那段时间,他们挑灯夜战,连续奋战了三个通宵。
1936年2月26日,《生死恨》在上海天蟾舞台首演。角色分配是梅兰芳饰韩玉娘、姜妙香饰程鹏举、刘连荣饰张万户。连演三天,场场爆满,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却也因此得罪了上海社会局日本顾问黑木,他通过社会局长以非常时期上演剧目要经社会局批准为理由通知梅兰芳不准再演。梅兰芳以观众不同意停演为理由坚持演出。三天后,该戏移至南京大华戏院又演三天,仍然火爆异常,排队购票的观众居然将票房的门窗玻璃都挤碎了。
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梅兰芳已不仅是个京剧演员,更是个鼓舞者、抗争者、爱国者,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一个正直的中国人应有的民族气节和爱国品质。他以《抗金兵》表达了他的抗日主张,以《生死恨》反映沦陷区人民的痛苦生活,从而激励了民众斗志。
这两出戏是梅兰芳在1949年前编创的最后两部新戏。从此,直到五十年代末,因政治环境的原因,他再也没有新戏问世。
梅、孟二人分手后,一个在天津,一个在上海,分隔两地,各过各的生活,似乎一切都归于了平静。然而,那过去了的,却并没有烟消云散。突然有一天,天津某报开始连载一篇小说。明眼人一看便知,这篇小说的内容说的就是梅、孟的故事。如果单纯地以他二人作为生活原型对故事进行重新演绎,或者戏说,也许无伤大雅,只当是娱乐。但是,小说中的几个重要节点,对孟小冬相当不利。比如,在提到“血案“时,小说作者有意无意地暗示此案背后的指使人,可能就是那个坤伶。当然,他(她)也对血案制造者和这个坤伶的真实关系进行了揣测。在“赔偿“问题上,小说又说坤伶狮子大开口,向那个名伶进行了敲诈。
说到底,这是篇小说。小说的要旨是虚构。然而,这篇小说似乎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虚构。显然,它是有生活原型的。既然如此,就不能将它视作纯粹的小说。事实上,当时人们的确没有只当它是小说而一读了之一笑了之,而是当了真。于是,大家旧话重提,对梅、孟关系重又议论纷纷。受小说影响,这些议论对孟小冬多加指责。从这个角度说,小说作者的行为是很不负责任的。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