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第3章 秋收
“给,这是刚拟好的字据,你们两家按个手印。回头派人跟着去一趟王家,把这事给了了。”胡里正拿着字据来找王万友按手印。这事不这么办还真不行,不趁热打铁,老王家指不定又要出什么幺蛾子。他这老胳膊老腿的可经不起这么来回折腾。
待按完手印,秦大哥坐上驴车,跟着里正一起去王万友家取银子。只有万氏还一边哭天抹泪,一边絮絮叨叨。王万友听得直心烦,他们这叫啥?叫偷鸡不成蚀把米,这米都快赶上鸡的价了。要不怎么说,人不能干亏心事,这亏心事干多了,准得遭报应。
肖氏老老实实坐在车尾,没敢吭声。其实她也被这哭声弄得烦心,一开始她就和当家的说了,那钱就匀出点来给秦大丫,破财免灾嘛!可公婆不同意,非要独吞,现在咋样?搭进去的可不是一星半点,米和铜板加一起,都快有一两银子了。
处理完婆家,哦不,是前婆家的糟心事,秦雅总算能躺炕上歇会了。陈氏刚才盛了一碗米汤,一勺勺喂着她吃。她现在胃也不疼了,头疼也好了一些。本来陈氏想在一旁陪陪她,可她实在受不住陈氏总是一副泪眼婆娑的模样,就给劝回去了。
等到屋里终于静下来,秦雅才觉安下心。刚才这一场戏演下来,她实在有些心累。现在回想起来,她刚才也太冲动了,直接就出去了。要是被人看出自己与原主不同该怎么办?幸好刚才场面混乱,才被她浑水摸鱼糊弄过去了。
她记得,自己好不容易攒了十几万块钱,想着拿来付首付。那天晚上她在网上看了几套房源,连中介都约好了,结果醒来就莫名其妙穿来了这里。
从原主的记忆里得知,她穿来的朝代叫大梁,此时新朝刚建立几年。原主叫秦大丫,是家里的第四个孩子,有三个哥哥一个弟弟,陈氏是续弦,先后生了秦大丫和弟弟。陈氏嫁过来时,家里最大的孩子已经十岁,最小的也已经五岁了。陈氏性子腼腆老实,平时话不多,对几个孩子也很好。秦百福当初正是看中了她这一点。
中午秦大哥从王家回来后,就经由秦百福做主,把那笔钱给了秦雅。本来抚恤金里还有米和麻布,秦大哥做主都给换成了银钱。他家也不缺米,大老远拉回来干啥?再说妹子也用不上,难道他还真能让他妹子出粮食咋的?
手里有了银子,加上原主的嫁妆,秦雅的心总算有了点底。爹亲娘亲不如银子亲,这话秦雅深有体会,想她前世那对父母,真是完美体现了这句话。小的时候没人愿意养她,一心只想过自己的日子。等她长大工作,有了点钱,就一个两个的都凑过来想要算计她那点钱,那脸怕不是比脸盆还大。
在家里休养了几日后,秦雅的身子一天天好转起来。等到了第十日头上,她的身体已经全都恢复了。次日一早,秦雅天蒙蒙亮就起来了。原主是个勤快的姑娘,出嫁前她就经常做饭。
她病了这么些日子,也是该干点活。再躺下去,准要落个“懒”字在身上。在乡下,谁家姑娘要是传出好吃懒做的名声,别说嫁人,光是村人的唾沫星子都会把人淹没。秦雅在灶屋里转了转,决定煮个粥,烙高粱面饼子,家里还有白菜,正好拌个凉菜。
她先把粟米粥煮上,然后开始和面。家里只有半袋子白面,那是留着过节或来客时吃的,平时家里就吃高粱面。高粱面有点粗,用前世的话说就是筋度不够,所以烙出的饼子比较松散、粗糙。但在乡下,大多数人家都是以高粱面为主。只有里正、里长这样的人家才能三不五时地吃上一顿白面。
正好灶屋有枣子,秦雅将枣子切碎一起和到面里,这样能给饼子加点甜味,小孩子也更爱吃。大人都吃惯了高粱饼子,小孩子还是不太爱吃,嫌饼子剌嗓子。
等粥煮好,面也醒好了。就在秦雅开始烙饼的时候,秦大嫂进来了。秦大嫂人不坏,就是嘴巴不好,还爱占小便宜,往常没少支使原主干活。可那天王家人上门找麻烦,秦大嫂也是给她出了头的,所以秦雅也愿意卖个好,就想着帮着做做饭。
秦大嫂简单和秦雅打了个招呼就端着粥出去了,其实她心里对小姑子没啥好抱怨的,大丫出嫁前帮着她做了不少事,她也感恩。可她家闺女转年就十三了,再过两年都该说亲了,也不知道小姑子这事会不会有影响。因着这,她心里始终不踏实。人心里要不舒坦,嘴上就带出来了。
对此,秦雅心知肚明,所以秦大嫂平时抱怨几句,她也没说啥。就连陈氏,对秦大嫂的抱怨也默不作声,人家只是抱怨几句,又没亏待闺女,她还能咋的?
烙饼是个仔细活,不勤看着翻面就有可能烙糊了,过往秦雅就吃过不少回锅巴味的饼。秦雅自觉今早的饼烙得还不错,尝起来有一种烤馕的味道。等待饼熟的时候,她把白菜切成细条,撒上盐拌了拌,准备待会和饼一起端上去。
堂屋里传来秦大嫂的声音:“娘,本来早上我打算做饭的,可我刚起来,大丫都做上了。您可别怪我,可不是我让她做的。”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