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1/1)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三、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1.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及其发展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总结俄国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在俄国遭到国内外反革命势力武力进攻的极端复杂的历史条件下,为了挫败国外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战胜国内白卫军的叛乱,保卫和巩固十月革命的成果,苏维埃俄国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的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表现为: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实行国有化;实行粮食贸易垄断制,制定余粮收集制;实行义务劳动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在保证击退国内外武装干涉,争取战争胜利方面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但却存在着许多弊端。

整个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是同农民的利益存在矛盾的。1920年底,战争结束后,经济和政治上的危机就爆发出来了。从经济上看,战争使得原本就很落后的俄国经济更加混乱,1920年的工业产值比战前几乎减少了6/7,谷物总产量减少了45%。1921年发生了全国性的饥荒,当时,列宁估计喀山、乌法和阿斯特拉罕等地灾民,成年人达800万,儿童达700万。在政治上,工人不满,农民暴动,特别是1921年3月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兵的叛乱。所以,列宁说:"当我们度过了,而且是胜利地度过了国内战争的最重要阶段以后,我们就遇到了苏维埃俄国内部很大的--我认为是最大的--政治危机。这个内部危机不仅暴露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民的不满,而且也暴露了工人的不满"。针对这种情况,列宁提出,"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及的,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

列宁及时总结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经验教训,分析和论证了由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必要性。他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是受极度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所迫采取的一种特殊政策;"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列宁明确认为,"战时共产主义"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战胜敌人是成功的,但在经济方面则犯有许多错误,社会主义建设"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广大农民群众中所发生的情况,我们把很重的负担加在他们身上,理由是战争不容许我们在这方面有丝毫犹豫。从整体上说,这个理由农民是接受了的......但当时在国有化、社会化的工厂和国营农场中建立起来的经济没有同农民经济结合起来" 。根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经验教训,列宁明确提出,要想把俄国的宗法的、小商品生产的经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还缺乏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条件,因此,必须有"过渡阶梯和中间环节"。这个"过渡阶梯和中间环节"就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列宁认为,工人阶级和农民决定着苏维埃俄国整个革命的命运,对他们必须由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转到新经济政策上。

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对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和关于新经济政策理论的探讨,是以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普遍规律性和苏维埃俄国具体的历史条件为依据的,它解决了经济落后的俄国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方式、步骤和政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揭示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同时,列宁在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关于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作用发展经济等问题的阐述,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如同列宁自己反复强调的那样:苏维埃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经验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将来至少对某些国家的工人大概也是适用的" 。

四、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多方面思考

1922年底至1923年初,实行新经济政策后的俄国正处于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苏维埃国家面临的新任务,党内外在一些政治、思想问题上的论争和分歧以及列宁的身体状况,构成了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多方面思考的历史背景。其一,国际形势由战争和革命时期进入了相对和平发展的时期,形成了以苏联和国际帝国主义之间的暂时"均势"为基本特征的国际新格局。国内形势由战争状态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三年战争的胜利,使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终于站稳了脚跟,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赢得了决定性条件,并成功地实现了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面临着新的任务。从根本上来说,这个新的任务,就是如何在西方无产阶级革命没有取得胜利的情况下,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强大压力下,使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又历经严重战争创伤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并最终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任务,也是列宁晚年艰辛探索和深入思考的主题。其二,正当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初见成效、更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一步展开的时候,从未平息过的党内外政治上、思想上的论争和分歧却日显突出,主要表现为十月革命道路之争以及列宁与斯大林在诸如对待少数民族问题上的原则分歧。斯大林提出的"民族自治化"方案,带有明显的大俄罗斯主义色彩。在他的庇护下,党的一些领导人在处理民族矛盾的过程中,还表现出严重的官僚主义粗暴作风;斯大林的个人集权化倾向和在他庇护下党的领导机关内官僚主义的发展,给党带来了潜在的分裂危机,使列宁认识到了改革国家机关、发扬民主和监督作用以及克服官僚主义的紧迫性。其三,从1922年开始,列宁的身体每况愈下,当年年底不得不脱离日常工作。列宁深感自己的生命会随时不测,便以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惊人的毅力,认真、冷静、深入地回顾和总结了十月革命以来所走过的历程,对他所开创的通过新经济政策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这条道路进行了深思熟虑的审查和思考。在失去写作能力的情况下,从1922年12月23日到1923年3月2日,列宁忍着巨大的病痛口授了被称为"政治遗嘱"的三封书信和五篇论文,即《给代表大会的信》、《关于赋予国家计划委员会以立法职能》、《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日记摘录》、《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这些文献给俄国和国际无产阶级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政治和理论遗产。它们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涉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列宁在这些文献中阐述了社会主义在苏维埃俄国的命运问题,总结了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发展了在以前论著中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观点和原理,指明并论证了进行改革的道路。这些思想是他最后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完整的、全新的构想和纲领。(5点)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