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1/1)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其次,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不相同。托洛茨基提出"超工业化"主张时,资本主义世界正处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暂时稳定"时期,它们正一致虎视眈眈地对着新生的唯一无产阶级政权,托洛茨基主张剥夺农民的"超工业化"方案必然会危及工农联盟的稳定,破坏这一坚固的防御资本主义进攻的堡垒,继而危及初生的苏维埃政权,自然遭到多数人的反对。而1929年斯大林实行工业化"大跃进"政策时,正是西方国家发生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从稳定进入严重危机的阶段,这给苏联领导人造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即将迅速崩溃的错觉,他们以为,实现工业突飞猛进,跻身先进强国的大好时机已经来临。于是苏联领导人和广大群众革命热情迅速高涨,斯大林的超高速工业化思想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成为当时情理之中的事情。因此,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和托洛茨基派的"超工业化"方案虽然做法相似,但理论出发点和政策背景是全然不同的,我们决不能将斯大林的工业化思想与托洛茨基派的"超工业化"主张混为一谈。

有人将斯大林的工业化思想与布哈林的工业化方案进行比较,认为布哈林的工业化方案更适合苏联的发展,甚至提出,倘若苏联党和国家选择了布哈林方案,苏联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很可能走上另一条道路,如果历史选择了布哈林模式,就可以避免斯大林模式所造成的弊病了。这种判断实际上是脱离现实的臆想。历史毕竟是不能假设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制定也不例外。虽然布哈林所阐述的发展方案在理论上更接近于列宁晚年思想,是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国民经济较为综合平衡发展的方案。但是要使布哈林方案在当时的苏联顺利地实施下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实际上,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从来都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布哈林的方案仅仅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和分析问题,没有将当时严峻的政治环境因素考虑进去。有时在历史的关键时候,即使将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同等看待也要犯错误。早在1921年列宁就批评过布哈林,说他把从政治上看问题和从经济上看问题等同起来,在理论上堕落到折中主义立场上去了。列宁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与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要地位。"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看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完成它的生产任务。" 纵观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政治形势,国际政治环境十分险恶,帝国主义疯狂扩军备战和歇斯底里地叫嚣战争,不断对新生苏维埃发动武装干涉,稍事歇息又挑起残酷的战争,历史并没有给斯大林和苏联留下多少和平的时间。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苏联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是完全必要的,从而形成了特定时期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式、道路,是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具体实现形式。包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体制,这些内容既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共同规律,即社会主义的共性,又反映了在苏联具体历史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的特殊形式,即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斯大林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创立者。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步确立了在苏联共产党内的领袖地位。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长达30年,建立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实施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其大致的历史过程是:在斯大林领导下,从1928年10月至1936年底,苏联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在这一期间,苏联消灭了城乡资本主义经济,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制度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消灭了所有的剥削阶级,剩下的只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苏联的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已经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农业国。1936年12月,苏联制定和颁布了新宪法。这部新型的社会主义宪法,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用法律形式规定了下来,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关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方针政策方面的内容,如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处理农轻重关系等;一是有关制度方面的内容,即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具体的政治经济体制、运行机制。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的政治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斯大林领导时期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框架即1936年宪法规定的基本原则依然沿袭下来,直到80年代中期。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1.苏联模式形成的国际背景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险恶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所处的国际形势十分险峻,一直处在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和国际反共战争逼近的状态中。国际反共战争威胁的形势要追溯到十月革命时期。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曾寄希望于世界革命大面积爆发,使社会主义由一国胜利发展到多国胜利,短期内完成世界革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无产阶级在全世界的胜利,至少能改变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孤立、弱小的局面,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他认为,"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不是一天一天地,而是每时每刻地在成熟起来"。并预计,"俄国人开始了,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将去完成,社会主义定将胜利" 。在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下,欧洲革命出现了短暂的高潮。1918年芬兰爆发革命,1月间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宣告成立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同年11月,德国爆发了革命,建立了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1919年匈牙利无产阶级革命取得了胜利,成立了苏维埃政权。然而,这些革命由于帝国主义的镇压、社会党人的背叛、共产党人的错误,很快就失败了。到1923年,保加利亚九月起义、德国汉堡十月起义、波兰克拉科夫十一月起义相继失败之后,欧洲革命再度陷入了低潮,俄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国际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1918年起,为了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帝国主义纠合14个国家,勾结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干涉和反革命叛乱。为了打退帝国主义的进攻,粉碎反革命势力的叛乱,从1918年春到1920年末,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打退了帝国主义的干涉,粉碎了反动派的叛乱,初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