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或永久裁减粮赋浮额。1863 年 6 月始而奏准豁免太仓州、镇洋、常熟、昭文、

昆山、新阳、嘉定、金山等县本年漕粮,继而奏准裁减苏松太粮赋浮额,1864 年 11 月又奏准豁免江宁府属上元、江宁、六合、句容、江浦、溧水、高淳 7

县钱漕三年。清朝大吏把李鸿章的“蠲减钱漕”吹嘘为“恤民至计”,是造 福于“遗黎”的“惠政”。其实在阶级社会既无超阶级的“民”,又没有代

表全民利益的“惠政”。李鸿章的“蠲减钱漕”纯属地主阶级的阶级政策。 据说减赋之议,首倡于冯桂芬,李鸿章遂请郭嵩焘与冯桂芬研究有关事

宜。吴云向郭嵩焘进言并著书申述重赋之害和减赋之利。郭篙焘得吴云书后,

携至幕府,与冯桂芬等互相传阅。李鸿章适至,看到是书,赞佩不已,连称

“聪明,聪明!是极,是极!”因告郭嵩焘:“可即上详文”,并嘱咐冯桂 芬:“老前辈即拟奏稿”。李鸿章认为此举事体重大,函请曾国藩主奏。曾

国藩夏信表示赞同,请李鸿章主稿并挈衔速奏。1863 年 6 月曾、李会奏请旨 核减苏松太粮赋浮额,7 月奉旨准行。

李鸿章认为漕粮乃“天庾正供”,而苏松太三属漕粮积弊太深,急需改 革,他提出应“以核减浮粮为理漕之纲,即以办理均赋为治漕之用。”①

何谓“核减浮粮”?在李鸿章看来,苏省钱粮甲于天下,而苏松太三属 尤甲于通省,比毗连的常州多三倍,比同省之镇江等府多四五倍,比他省多

一二十倍。由于“赋重民穷,有不能支持之势”,所以出现了极不正常的现 象。一曰:“坚持不减之名”,而行“暗减之术”。督抚部臣默许州县捏灾,

致使“无岁不荒,无县不缓,以国家蠲减旷典,遂为年例。”一曰:“宫垫 民欠”,“所谓垫者,岂州县之果能垫哉?不过移杂垫正,移缓垫急,移新

垫旧,移银垫米, 以官中之钱,完官中之粮,将来或额免,或摊赔,同归无 著、犹之未完也。”这就造成了赋额重而征收实少的问题。本来苏属全漕 160

万,但在咸丰朝十年中征收百万以上者仅 1 年,80 万以上者 6 年,而皆有官 垫民欠 10 余万在其中,是最多之年民完实数不过 90 万。

苏松太粮漕甚重,平时都难以承担,何况战乱之余,按额征收更是难上 加难。经过拉锯战,苏省“一望平芜,荆榛塞路,有数里无居民者,有二三

十里无居民者,间有破壁颓垣,孤嫠弱息百存一二,皆面无人色,呻吟垂毙”

①,伤心惨目之状,实非郑侠流民图可比。一个常胜军的军官透露:“程[学 启]和李[鸿章]就是最大的破坏者,现在遍地蔓延着的巨大灾难全都得感谢他

们两人所赐。”②面对这种残破局面,“欲责以重赋,责以数倍他处之重赋, 向来暴敛横征之吏,所谓敲骨吸髓者,至此而亦无骨可敲无髓可吸矣。”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