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继作出反应。日本支持李鸿章“入觐”及其“先清内匪再退外兵”的方针。 德国怀疑李鸿章能否北上,并表示“停兵难遽议”。英国希望李鸿章对“即

日北上”和“坐镇两粤”问题进行”细酌“,并表示英国“注意专在平匪保 全英民性命、产业,绝无乘机强令中国变易政体、家法之意”。俄国声称“仍

一意保全中国”,并电令驻华俄使策动慈禧召李鸿章“回京定乱”。驻俄公 使杨儒被这些花言巧语所蒙骗,正式建议李鸿章“联俄”。李鸿章深以为然,

立即与俄国”密商了事之法”,企图依靠俄国控制事态, 打开外交局面。

7 月 12 日李鸿章一改“稍缓启程,以待后命”的态度,决定先到上海, 再酌进止。他的这一抉择,是基于下列因素作出的。

这时慈禧开始倾向列强谋求妥协。6 月 29 日清廷通知各驻外使臣继续留 任,“遏有交涉事件,仍照常办理,不得稍涉观望”,并向所在国政府“切

实声明”:中国不会依靠“乱民以与各国开衅”,现仍严饬带兵宫照前保护 使馆”,对“乱民”将“设法相机自行惩办”①。7 月 3 日清廷直接向俄、英、

日三国发出国书乞怜求和,再次把战争的责任全部推到义和团头上。在致俄 国国书中,说什么中俄两国订有密约,中国为时势所迫,“不得不唯贵国是

赖”,万望从中“排难解纷”,进行调和。在致英、日国书中,恳请它们捐

① 《军机处寄出使俄国大臣杨儒等电旨》,《义和因档案史料》,上册,第 202—203 页。

弃小嫌,共维全局。清廷给驻外使臣电旨和致俄、英、日国书,李鸿章是在

7 月 11、12 日先后获悉的,清廷的表态正中他的下怀。慈禧和李鸿章在保护 使馆、镇压义和团、投降帝国主义的问题上, 渐趋一致。

这时慈禧开始把乞和的希望寄托在李鸿章身上。6 月 29 日清廷在答复李 鸿章等反对“宣战”的上渝中,既表露出歉悔之意,又令督抚“各保疆土”,

但未催李鸿章北上。因此,李鸿章说:“现奉廷寄,暂不北行”。但是,时 隔 5 天,清廷就以“事机紧迫”为由,令李鸿章“懔遵前旨,迅速来京,毋

稍刻延”②。这道谕旨,是在清廷向俄、英、日三国发出国书求和的同一天下 达的,这绝非巧合,而是慈禧试图依靠李鸿章向列强乞和的结果。清廷的国 书和上渝,

李鸿章是在 7 月 12 日几乎同时看到的,这使他认识到“旨催赴 京”,意在“和”字。7 月 16 日即在启程的前一天,李鸿章得知调任直隶总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