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1)
没有了 言情中文网

上卷

第一章四川老家

第一节书香门第

历史是很迷人的。如果你有兴趣研究每个家庭的盛衰,你就会觉得它总是和它所处的时代发生着十分微妙的关系。不管这个主人的心态,是顺应历史老人的步伐前进;还是根本不理睬时代的潮流,一意孤行,最终它们仍然还是要与历史携起手来,发生使人无可奈何的变化。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外有侵略,内有战乱,清代王室摇摇欲坠,无疑是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在川西平原,人们至今还不曾忘记九十多年前曾有一个端午节,在成都的东较场上,发生过一起震惊中外的“成都教案”,有几千群众把四圣祠街的外国教堂捣毁了;接着而来的,则是红灯教和义和团的暴民们,相继围聚在成都城外,多次向城内作令人胆颤心惊的攻打;然后就在商业繁荣的成都市中心,有一些读书人,组织起一个由立宪党人控制的“蜀学会”,企图用“通经致用”、“托古改制”的办法,来迎接新世纪的曙光。尽管这些都象征了时代已不能再是死水一潭的局面,而在成都城的北门,有个座落在正通顺街上的李家,它的主人李镛,却还是按用祖宗世代传下来的规矩,在安排着他自己的家业,虽然他到最后才知道那原来不过是春梦一场。

这条正通顺街是一条石板路,虽有几家店铺,多半却是做官人家的住宅。李家在这条街上,占地面积最广,名声也很响亮。它的西邻是清末驻藏钦差大臣凤荃的住宅,后来租给英国作为领事馆;东面是赵姓公馆,再过去则是一个大仙祠,平时静悄悄,一到逢年过节,举行庙会,香火却很鼎盛,这条街也就热闹起来,甚至行人如织了。西面转弯街角,则有一家茶馆,是三教九流人物逗留的一个热闹场所,公馆里的人是很少在这里出现的,只有隔壁轿行中的那些贩夫走卒,才经常站在茶客旁边,听那些见多识广的人讲来自城内城外的新闻。

李公馆门前平时则是肃静无声,巍巍的高墙把深院大宅内的声音都围起来了。门前一对石狮子,也长年保持着沉默,好像它们也与这家的主人一样,无闻于世界的各种声响。门前还有两只很大的太平缸,经常盛满水,准备附近发生火警时救灾用的,由于多年这里保持着“太平”,这两只太平缸并不曾发挥过作用,倒是附近的那口双眼井,成了这个地段的标志,有时人们就把“双眼井”三个字来代替“正通顺街”这条街名了。

写在李家大门上红底黑字的门联“国恩家庆,人寿年丰”八个大字,确实反映了主人李镛对国事家务的看法与愿望。在他心目中,这是个皇恩浩荡、国泰民安的时代,即使社会有些小的动荡,也不过少数盗匪一时作乱,不久总会由官府派出大兵把他们平定的。他从来不曾想到过皇帝有一天也会垮台,连他自己苦心孤诣建立起来的家庭也会发生变迁。说实在,从李家的祖基来讲,李镛不但不是游手好闲的败家子,而且应该算个光采的接班人。他的祖父李介庵先随伯祖李秋门离原籍浙江嘉兴到北京,得交当时名士吴穀人、张船山;后又应聘山西马氏教馆,做了十余年的家庭教师,使马氏子弟都得以应试及第。这样,李介庵才有机会因马氏的保荐,捐官入川,在当地定居。到了李镛的父亲李璠,他不但做了一任县官,还购置了一些田产;但数量不多,留给后代的,主要还是他那本有些书卷气的《醉墨山房仅存稿》。只有到了李镛,辞官后才广置田产,还在戊戌政变前,买下正通顺街这座五进三重堂的深院大宅。

李镛觉得他的家业兴旺,是由于皇恩浩荡,只有按照皇帝定下来的规矩办事,才能这样无愧于祖宗在天之灵。他盼望他的所有后代都按着他的规范兴家立业。他一向认为自己为官清明,深通礼教,特别还能写诗做文,这很使他有点自负;六十岁那年还曾印了一本《秋棠山馆诗钞》送给亲朋。他的原配夫人汤氏,是个知书识礼的大家闺秀,她的外祖母更是当年“兰陵三秀”之一,既能绘画又能作诗,还曾一度以诗画维持生活,自称“澹影阁老人”。所以这位汤夫人,真称得家学渊源,可惜天不假年,较早亡故,只在死后留下一些诗句和画稿。李镛的第二个夫人姓濮,也是江苏人,门第虽不及汤氏,却也不是一般妇女。她同样能吟诗,并留有诗稿,在李镛的“诗钞”里也不难发现她与丈夫相互吟和及寄托哀思之作。两位夫人为李镛生下了五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其中一子二女早年夭亡。李镛在前两个夫人谢世后,又讨了两个姨太太,为他带来一个足以做他的孙子的第六个儿子。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没有了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