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1/1)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这里还有一个关于他们的小故事——俾斯麦对中国的箭术十分好奇,所以想看看中国的箭术是什么样子,李鸿章很痛快地答应了。李鸿章派人表演了步箭和马箭等等,看得俾斯麦十分高兴。表演结束之后,卫队长报告李鸿章说,总共发了100支箭,99支箭都在靶上,少了一支箭。过了一会,卫队长又报告说,射手20人,现在只有19人,少了一个。于是俾斯麦派人去找,结果发现这个射手头上中箭躺在地上。原来,这个射手叫张乐堂,因不小心被别的射手误伤了,箭正好穿过了他两边的太阳穴。李鸿章立即命人给张看病。外科医生把这名射手太阳穴两边的箭锯掉,并说已经治好。李鸿章生气地问:那脑子里的箭怎么办?医生说:那是内科的事情了。大人可以让他去找内科医生。李鸿章说:他现在都不能站起来,怎么找医生?外科医生说:只要大人吩咐的事情,谁敢不从?于是,李鸿章命令道:张乐堂站起来!于是张乐堂果然站了起来,去找内科医生了。俾斯麦看到这一切,觉得十分惊奇,于是问李鸿章:是什么力量让这位士兵站起来的?李鸿章不无得意地说:这就是中国军人的服从精神,他们以服从长官的命令为天职。俾斯麦听了之后,佩服得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李鸿章此行不是前来闲叙的,他是要来向俾斯麦讨教治国治军方略的。他很快切入正题,说道:“我此次专程来拜访阁下,实是有一问题请教。”俾斯麦问:“什么事情?”李鸿章接着问道:“要想实现中国的复兴大业,请问有什么可行之道?”俾斯麦沉吟了一下答道:“实在抱歉,我们两国相去甚远,我平时也没有怎么关注贵国的情况,现在又年老昏聩,确实不敢妄下断语。不过,鄙人以为要想使国家富强,必须要做到上下一心。”俾斯麦想起了自己与先皇威廉一世的君臣默契关系,不禁感慨万分。

这话也触动了李鸿章的心弦。这些年,后党与帝党之间从没停止过斗争,大臣之间也是互相倾轧,有几个人出来真正为国家做些事情呢?何谈上下同心呢!

想到这里,李鸿章有了下一个问题:“那么再请教阁下,怎么才能在与政府的角逐中取胜呢?”当然,李鸿章所指的政府并不是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而指的是军机处里面那些保守派,因为他们处处与自己为敌,阻止兴办洋务。俾斯麦当然不明白李鸿章心里想的,他只泛泛地答道:“为人臣子,总不能与政府相争。万一与政府有意见与分歧之处,要么听从政府的安排,要么就直言以谏。”

俾斯麦的这两个答复其实都让李鸿章感到失望,怎么号称“铁血政策”的俾斯麦如此软弱呢?是不是因为老了没有了锐气?李鸿章不死心,接着问道:“如果为国家着想,该怎样进行治理为好呢?”这一下可问到俾斯麦的专长上了,他立即答道:“鄙人根据多年的经验认为,军队是国家的根本,舍此并无更好的依托。”李鸿章很赞同这一观点,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努力建设自己的陆军海军,但是朝廷和那些腐儒,不是挪用拖欠军饷,就是消极对待军队建设,更有甚者,八旗子弟、满蒙旗兵靠着祖宗的荫功,游手好闲,不学无术,哪谈得上去战场冲锋陷阵呢?

出访欧美开眼界(3)

李鸿章接着说道:“阁下言之有理,愿闻其详。”俾斯麦一看李鸿章有兴趣,于是答道:“练兵不在于数量之多,而贵乎精,全国上下五万人足矣,而且要年轻力壮的,军事技艺要过硬,这样的部队就会无往而不胜。另外,全国只需一支主力部队,不必将兵力分散到各地,当然,一些关隘要塞需要派兵把守,这样一来,一旦需要部队,就可随时调动,快速出兵。”俾斯麦的观点主要是基于那些小国家而言的,他当然不知道中国地域广阔,区区五万兵力怎么能解决问题呢?李鸿章对此自然不能苟同,但是人家正在兴头上,也不便反驳。于是他客气地说道:“感谢阁下的教诲,让我受益匪浅。我国其实并不缺乏优秀的青年军人,缺乏的是教练人员和先进的军事知识。三十年来,我苦心孤诣,为建设军队奔走游说,只可惜敝国能理解我的人很少,所以至今没有什么成就,实在是遗憾。这次我到贵国访问学习,看到了贵国的精兵强将,实在是堪称楷模。我想回国后按照贵国的军制训练新兵,当然,所需军事教官,还望贵国予以帮助支持。”俾斯麦听得李鸿章的吹捧,心中高兴:“自然,自然,以后贵国有需要鄙人的地方,尽管吩咐就是,我当效全力。”

会晤很快就结束了,二人合影留念,俾斯麦还让李鸿章留下墨宝作为纪念。

经一天的旅途,7月5日李鸿章一行到达荷兰首都海牙。当晚他出席了荷兰政府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和晚会,使他感到异常高兴和感激。由于时间紧迫,李鸿章只在这个低地国家访问了3天,就于7月8日离开荷兰到达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