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真正建立起内阁制度的人,是朱元璋的儿子——明成祖朱棣,而他设立内阁的原因很有意思。
在朱棣的后半生之中,有相当长的一部分时间都是在北伐,远离京城的他就不可能顾及到朝廷里的奏章。国事无一是小事,这可怎么办呢?那时候既没电话、也没电报,更没有互联网,就算是用信鸽传递奏章,那么多的奏章,得用多少信鸽?要是用快马加鞭,估计那马都累死了,奏章也不能全部都送到朱棣面前。
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应运而生。他们主要的工作,就是给皇帝做秘书,在皇帝北伐的时候,他们要挑选出重要的奏章来呈报给皇帝,顺便还要写上自己的意见。
要说内阁首辅和宰相究竟有什么区别,关键一点,就是能不能做得了皇上的主。宰相往往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行政也好、议政也罢,这些都不是皇上心中的隐患,最让他们寝食难安的是决策权,这就好比把一把刀放在宰相手里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就会把匕首冲着自己;而朱棣在刚刚确定这个内阁制度的时候,他直接收回了决策权,只给了内阁议政和行政的权力,就好比一台电脑,皇帝永远是操作者,而内阁则是接受命令进行运转的CPU ,区别可想而知。
就如同史料中记载一样:“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这句话非常直接地点出了内阁的实际作用,就是给皇帝做私人秘书,做任何秘书该做的事情,同样也没有任何决定权。
内阁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的官场制度的一场大变革,曾经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除了皇帝,就是宰相说了算,而内阁是由多人组成,本身相互之间就是一种牵制作用,而且皇帝往往为了控制内阁权力过大,当然会将皇权牢牢地握在手中,这样一来,宰相专政的现象就被彻底杜绝了。
内阁逐渐成为了一个新的政治核心,其地位到了明朝中后期,甚至能够和皇权相抗衡,这样的一个政治体系,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君主立宪制非常接近。
尤其是内阁的背后还有一个体系严密的文官集团,尽管文官集团和内阁之间也常常闹出惊天动地的事件来,但是当他们矛头直接对准皇帝的时候,其威力也足以让皇权妥协。文官集团善于“冒死进谏“,而内阁则是手中有“封还“的权力。
何为封还?
简单点来说,就是皇上您的命令,我们认为有所不妥,所以不予执行。如果放到其他朝代之中,这就是抗旨啊,可是在明朝,这就叫做封还。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