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就连投降于明朝的“倭寇王“——汪直也曾经这样说过:“倭国缺丝绵必须开市,若允之,海患乃平。“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显,说的就是如果大明王朝能够放开海禁,倭寇之乱,自然就消失了。
朱元璋毕竟是明朝的开山皇帝,他的孙子朱允炆登基之后,还没有多大的作为,就又被朱棣赶了下去,也正是这个大胆的皇帝,下令让郑和不顾及朱元璋的禁海令,据说当时也有大臣提出过异议,说先帝已经下令不许有人出海。朱棣眼睛一瞪,言外之意就是,老子连皇位都敢谋蹿,小小的一个“禁海令“朕又怎么会放在眼里?
在明成祖朱棣的支持之下,郑和成功下西洋,可是朱棣一过世,“禁海令“又重新回到了朝廷之上。朱高炽是一个保守的人,郑和下西洋的入不敷出,已经让国库空虚,面对满朝文武百官的弹劾,他也觉得,明太祖朱元璋当初的“禁海令“似乎也要遵守,就这样,郑和下西洋的辉煌,成为了往事。
朱高炽的这个决定,似乎有了将祖训继承下去的迹象,可是他的儿子朱瞻基却又一次出尔反尔,他完全继承了爷爷朱棣的性情,每每看到郑和遗留在港湾上日益破旧的宝船,竟然有些怀念曾经那种“万国来朝“的繁荣,于是又想到再次下西洋。这个决定,引起了文武百官的惊慌,兵部侍郎刘大夏干脆将郑和积累的航海资料一把火烧成灰烬。
尽管在明朝中后期,皇帝开始变得不务正业起来,禁海令的管理也没有最初那样的严格,然而明朝失去的不仅仅是郑和时代的辉煌,同样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造船业的没落以及狭隘的民族意识。
就在所有人都看好中国没准会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海上霸主的时候,一纸“禁海令“成为了大明王朝水上军队的牢笼,禁锢着他们。可是在禁锢自己人的同时,也给了倭寇一个生存的机会。
倭寇并非是正规的海上作战军队,他们只是日本的普通百姓,多半都是渔民、农民、武士或者是浪人,同样也是因为活不下去了,落草为寇。不对,应该是落海为寇。
这倭寇并非是一夜之间突然出现,也是有一个短暂的发展历程,我们先来说说倭寇的历史,最早的倭寇出现于宋朝,组成成员基本上都是渔民和农民,因为自然灾害,收不到粮食、打不到鱼,就干脆出海抢劫,不过那时候的倭寇可无法到中国的海域之中来,距离在那摆着呢,还没打劫多少东西,来回就得好几天,这买卖不划算。那他们打劫哪里呢?当然是离他们较近的朝鲜半岛。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