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11月12日,中学教师李敷仁等在西安创办了通俗报纸《老百姓》报,宣传抗日。
11月22日,上海《救亡日报》被迫停刊,共出85期。
12月1日,《大美晚报晨刊》在上海“孤岛“创刊。12月9日创刊的《译报》出了12期,就被日军通过租界当局强行取缔。
12月12日,南京《兴华报》总编辑萧韩榘惨遭日寇杀害。
1938年:邹韬奋提案“撤销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办法“
1月11日,共产党在武汉公开出版大型机关报《新华日报》(10月25日迁至重庆)。尽管创刊仅7天(1月17日),国民党的特务流氓就在光天化日之下捣毁了营业部、排字房和机器房,一则说明情况的“启事“等到19日才刊登出来。但迫于团结抗日的巨大压力,国民党毕竟允许这份极不喜欢的报纸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公开发行了9年之久。
5月14日、22日,《新华日报》先后发表两篇社论:《查禁书报问题》和《抗战期中言论与出版的完全自由》。7月29日,又发表专论《反对查禁救亡书报》。共产党人正是充分利用《新华日报》这个公开的载体,高举民主大旗,大力呼唤言论自由、新闻出版自由,以反专制、反独裁、争民主、争自由的面目,倾倒了无数知识分子,赢得了万千人心。
负言论重望的《大公报》,在天津版、上海版相继停刊之后,一度只剩下汉口版一枝独秀。8月13日,《大公报》香港版创刊,胡政之在发刊词中郑重地说:“虽然备历艰危,而一枝秃笔,却始终在手不放。“10月17日,《大公报》汉口版在出了最后一期报纸之后向重庆撤离,12月1日,重庆版在张季鸾主持下创刊,他在当天的社评中表示要在民族抗战的大旗下“尽言论界一兵卒之任务“。
强敌压境,抗战成为当务之急,这是包括《大公报》在内的民间报纸和一切有识之士的基本共识。但当政的国民党一刻也不想放松对言论的控制,长沙《观察日报》成为抗战后第一家被国民党当局封闭的报纸。7月21日,国民党中央通过了不得人心的《战时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办法》及《抗战期间图书杂志审查标准》,7月底对外公布,9月起执行。
范长江1938年为《新华日报》创刊纪念题词
8月3日、6日,邹韬奋在汉口《全民抗战》三日刊连续发表《审查书报的严重性》、《再论审查书报的严重性》等社论,予以严正抨击。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