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节(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社会各阶层在竞争中面临的机会不均等、制度欠公平的问题,已经影响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应该是一种社会共识。

那么,中国社会板结化到底到了何等地步?纵向比,在中国历史长河里,是什么样的程度?横向和美、英、日发达国家相比,又是一种什么样差距?改革的方向在哪里?

我们不妨先简单地梳理一下中国历史上阶层流动的情况,再探讨社会板结化程度对政权稳定和社会安全的影响。

社会板结化到一定程度必然引发社会动荡

中国社会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重大制度变革发生在商周之际。周武王伐纣,周朝代替殷商成为天下共主。武王姬发和辅佐其子成王执政的周公姬旦相继建立了一系列迥异于殷商的政治制度。

王国维先生在《殷周制度论》中论述道:“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封建子弟之制“适应当时经济不发达、生产力低下、信息人员商品流通缓慢的社会状况,它是一种使宗族和区域能相对自治并发挥自我潜能的制度,但其导致的后果是“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

这种职业父子相承的社会制度并非一开始就是落后的、妨碍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甚至在相当的时期内它发挥了正效益。

协助齐桓公称霸天下的相国管仲曾经论述了“世业相承“的合理性: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