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节(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二十世纪中国有三件深刻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事:一九〇五年废科举,一九一一年清室逊位,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从一九〇五年废科举到一九七八年中国改革开放,七十多年内中国社会经历了数次巨变,国家的执政者和官方意识形态也有数次巨变。但整个社会结构并没有质的变化,依然是生产力落后、文化教育落后的农业国家,科举被废后,一种稳定的、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和底层精英上升渠道并没有建立起来。从一九〇五年到一九四九年,中国的几代精英青年,多数人要么去当兵,要么去革命。

一九四九年中共建政后,前三十年几乎是一个社会阶层流动近乎停滞的前现代社会。建政初期的社会资源的主要掌握者——管理社会的官员,其构成和历朝历代开国时差别不大,主要是“军功集团“,在新政权建立过程中有战功的各级军官走上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管理岗位。在一九六六年“文革“开始前十七年,新政权的教育体制培养了一批精英——主要是大学毕业生,其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小的。这些人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各领域的领导者。

执政党推行户籍制度而建立了“二元社会“——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的人,因身份差异导致其生存状态几乎是云泥之别。在一九七八年前,占总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中国农村居民,其温饱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其他的所谓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之类更是无从谈起。农村青年,只有极少数的人才可能通过当兵、推荐上大学或招工等方式向上流动,进入工人或干部阶层。

这种社会的板结化程度恐怕是几千年来最严重的。不但绝大多数青年上升的通道被堵塞,甚至出现了大规模的社会阶层反向流动,即向下流动,如城市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当农民,与本来生存状态极差的农民争夺资源。

由于建政初期执政者对社会具有强大的控制力,也由于多数人处于平均的贫穷和平均的无权利状态,因此社会的不公和板结化并没有成为一个引起多数人关注的问题。当然不是说无人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占据意识形态高地的执政者绝对不允许社会讨论这类问题。“文革“期间,遇罗克所撰写的《出身论》即是对“老子英雄儿好汉“这类按照血统权力世袭的主张的有力驳斥,但他的结局是那样的悲惨。

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以后,前十几年,中国人尤其是多数处于底层的青年,确实觉得生活有希望,前景很光明。这是“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是改革初期必然会释放的巨大能量使然。被禁锢在土地上太久的大多数农民,可以通过高考改变命运,也可以离开故乡去南方打工。尽管在一九九九年高校扩招以前,中国农民和普通工人家庭的子弟,考上大学成为国家干部的比例很小,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高考是所有选拔制度中最刚性和公平的,也由于“文革“对中国各项事业的耽误导致人才断层,考上大学的底层精英,毕业后能有一份收入不错并受人尊重的职业;而去沿海打工的乡村青年,在流水线上挣到了远比在故乡种田多得多的钱。那么他们自然觉得社会变得更公平,自己的上升的通道是畅通的。其实单就生活质量相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名校毕业的大学生结<a href=https://..vip/Tags_Nan/ target=_blank>婚后</a>在一间筒子楼里生儿育女不是少数,他们比现在毕业后成为“蚁族“的青年生存状态好多少?那些到南方工厂打工的农村青年,他们被收容遣送是家常便饭,许多人在有毒的环境中劳作,用健康换取薪水。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