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节(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第一次高潮。1915年1月,日本政府向中国的袁世凯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条“。根据“二十一条“的规定,日本将控制中国的东北、内蒙古、山东、东南沿海等地,甚至中国的内政也将被日本所操纵。消息传来,“国耻“的呼声响遍全国。在中日谈判期间,最先有组织的抗议行动为海外留学生所发动。2月,留日学生宣布集体离开日本回国,而在美的部分学生则成立国防会,强调国防的重要。国内表达爱国反日的一个重要举措为抵制日货。1915年3月18日上海率先开始抵制日货,从此抵制外货成为中国民族主义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

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袁世凯政府一方面希望通过中日交涉,能获得日本的支持;而另一方面,袁世凯也希望借助民族主义,获得中国人民对其政府的最大支持。因此在长达数月的谈判中,袁世凯政府有意识地向北京的新闻界透露中日谈判的内容,经过报界的传播,全民性的爱国高潮兴起,社会各界对袁政府的认知果然也大为加深。直至中日签定“民四条约“,这一局面方彻底改变。这种借外力强化自身合法性的政治策略也被以后的历届政府所采用,几乎屡试不爽。

如果说1915年“二十一条“带来了巨大的民族耻辱使得中国人“毋忘国耻“,那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则源于厚望落空后形成的巨大心理落差。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时,提出“十四条“,其中包括废除秘密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裁军、尊重殖民地人民的公意等。“十四条“被普遍认为是弱小民族利益的护身符。在“公理战胜强权“的欢呼声中,1919年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召开。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应有权收回被德国强占的青岛和胶州湾,然而在和会上,上述土地不仅未被收回,反被日本继承。对中国而言,在现实国际政治的角逐中,理想化的“十四条“并未产生效力,失望与愤怒驱使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在5月4日走上街头,于是引发了全国性的“五四运动“。以城市为中心,工商阶层、劳工阶层、知识阶层等都被卷入,出现了全民性的爱国主义运动。

五四运动融合了爱国和民主两个关键要素:“外抗强权,内除国贼“和“健全的个人主义“的提出,推动了民族主义高涨,成为20世纪先进的中国人追求变革的路标。

然而“五四运动“在表现其运动主旨的“外争主权“方面却过于笼统,没有具体的诉求目标,而1924年的“废约运动“则明确提出“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在法律意义上实现中外之间平等的主题。在寻求废约这一过程中爆发“五卅运动“,则使得中国民族主义再掀高潮。

1925年5月30日,上海市民高呼“上海是中国人的上海!““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等口号举行游行。游行队伍途经南京路时,与英国巡捕发生冲突。英国巡捕枪杀游行的群众十三人,逮捕五十余人,从而导致了“五卅运动“的爆发。运动爆发后,全国大中城市发生了以“罢工、罢课、罢市“为标志的三罢运动和抵制外货运动。在这过程中,原始资本主义的积累条件下劳工与外国雇主的矛盾也有激化的表现,并和反帝运动结合了起来。在广州,抗议“五卅惨案“的游行队伍路经沙面租界区时,英租界内的军警向游行队伍开枪射击,造成五十二人被射杀的惨案。广州沙面事件再次激发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其诉求也由先前政府与列强谈判“废约“,向以民众广泛参与反帝运动的激进方式转变。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