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节(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何以不受左翼风潮的影响?

40年代是左翼思潮风行全国的时期,左翼思潮的温床有两处,一是学校,二是左翼文学。

学校成为左翼思潮的温床,最令国民党当局哭笑不得。抗战军兴,国民政府为了保存、培育未来建国人才,花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将沿海地区教育单位内迁。国府对战时教育十分重视,1937年后,全国有208个教育单位、万名教职员、30万学生内迁。政府为学生提供基本生活条件,不收费用,还以贷款的方式维持学生的生活,但学生对政府的意见还是很大,共产党的影响不断扩大。

作者的中学阶段是在抗战期间流亡中学渡过的,他所就读的国立二十二中学,由李仙洲创办,随战局的变化,从安徽的阜阳迁至陕南的汉阴,老师多是谦和好儒之人,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者说,如果不是离开了山东,他本人很难不受山东共产党的影响,山东地富子弟背弃家庭,参加中共者很多。齐邦媛也是受了老师影响,她发现被左派学生指责的人,有些是她父亲的朋友,她都有所接触,认为他们都是好人,是爱国者,于是她和左派学生就逐渐拉开了距离,也不去读书会听左派学生的高谈阔论,这就引起了左派学生的愤怒,左派学生的反应是加大对她的孤立和打击,这就使她更远离了左派。

抗战胜利后,左翼思潮举世滔滔,30年代左翼文学受到青年普遍热爱,各地都有中共地下党或外围组织的“读书会“,但是王鼎钧不喜欢鲁迅的“气性“,也不喜欢巴金、茅盾、郭沫若,觉得他们“只谈意识形态,不谈艺术技巧“,作品满口不离“压迫“、“剥削“、“受侮辱和受损害的“,“不能陶情冶性“,只能“引起绝望的积极和毁灭的快感“。王鼎钧虽然热爱文学,却排拒了当时占主流地位的左翼文学,这在广大青年文学爱好者中是罕见的。

对于当时不断发生的学潮和学生游行,作者也有自己的看法。那年代,社会舆论普遍同情学潮,王鼎钧的看法则属于少数派。他说对学潮,能理解,但不能支持,作者感伤自己失学,认为那些学生不珍惜学习机会实在可惜。他给报社投书说,求学机会难得,何不及时努力?“社会上有千千万万失学的青年,你们领公费,读大学,为什么要罢课?“

作者对时局转折之际的很多社会现象都有看法,他对当时的知识分子也持批评态度,认为他们对国共两党持双重标准。他说,那时关内关外,每当共产党军队受挫,国民党军队得手的时候,也就是和平呼声很高的时候,左派的媒体、中立的贤达、纯真的学人,平时有各种分歧,却在这一点上异口同声,他们奔走呼号……催促国民政府大幅度让步求和(王书:95页)。但当李宗仁向共产党求和时,这些人却全部保持沉默。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