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节(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有关军队是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先锋队,此说在西方学者那儿已是共识,在部分第三世界国家是成立的。50年代中国军队对政治影响不大,1953—1959年全面学苏军,注重军队现代化,从农民军队变成了强大的军队。1959年后毛泽东将军队引入国内政治。林彪治军十年,军队现代化进展不大,而且在往过去传统回归,例如搞“骡马化“。但林立果《571纪要》中有军队现代化的影子,有由军队主导现代化的色彩。

汤森对中国资料掌握得比较差。他为本书材料不足作辩解,他说,因为一个被内部战争和革命搞得支离破碎的社会,获取材料是极其困难的—这不完全对。他的研究长处在于用了政治学作为学术支援,对中国的政治有真知灼见。他对中国历史只是概念性的描述。裴宜理是政治学中的历史学家,要了解当下社会从历史中继承的智慧。政治学家要有历史的资源,而历史学家要有政治学概念,如“政治社会化“的概念。毛主义、毛思想的政治社会化,是通过哪种方式灌输乃至社会化的?显然,50—60年代政治社会化成功了。历史研究要借用社会科学的若干概念。运用政治学等概念能打开一个新天地。历史研究要会吸取社会科学的其他概念。另外,注释有两种:(1)资料引用性(包括观点的引用),(2)解释性注释(西方学者用得多,中国学者用得少,对前人作品提出有依据的分析和评判)。

论文点评*

《“文革“时期舆论宣传中的家庭形象:以〈人民日报〉为例》

作者:王××

此文谈“文革“时期舆论宣传中的家庭形象,选题有新意,是过去的研究很少涉及的论题。文章也叙述了一般性的情况,有助于人们了解这个问题。文章的不足在两个方面:一、“文革“的一个思想目标是和共产主义革命的至高目标相连的,这就是要创造一种新的人类生活方式,要培养新人,1958年就有这样的试验,它的高级阶段可以是取消家庭,分男营、女营,小孩由国家供养,这是共产主义革命激进的方面。此文完全没有探讨渊源的问题,是一大缺陷。二、文章的主要资料来源就是《人民日报》,它有指标性,以它做样本是可以的,但还是单薄了,还有许多出版物,都可利用的。另外,文章主要是谈1968年前后,更多的是1968年的《人民日报》的相关叙述,与文中标题不对称,其实很可以研究,为什么在1968年这个问题会这么被《人民日报》强调?《人民日报》背后的思想和权力力量是什么?经过“文革“的人都知道,《人民日报》完全在江青、康生、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的严密控制下,这些大人物对这类宣传有无指示?

《邓小平在“文革“前中共党的组织和运作中之角色:以中央总书记为中心的观察》

作者:钟延麟(台湾政治大学)

邓与党的组织运作,这个问题过去大陆学者很少或完全没研究,国外的研究也很少,盖因档案资料完全没开放,研究非常困难,已有的资料也极为分散,将之梳理成脉络是难度很大的,作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文章分几个方面论述,都是极为关键的方面,分析到位,很有深度。文字也非常清楚,有很强的逻辑性,值得大陆博士生学习。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