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页(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其二,书生气重,不懂务实。讲原则、守信念,本是知识分子的正派作风,韩愈说:“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饿死而不顾”,程颐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很多明代正直官员,都极重名节,鄙视滑头油脑。不过,书生气太重有时会变成硁执和狭隘,对小节斤斤计较,反而置大局于不察。关于“定策”这件事即如此。尽管有许多陈年旧账,尽管朱由崧浑身毛病,但当时情势下,这些均非大局。大局是什么?一言蔽之:按照伦序,福王当立。正如路振飞告诫的:“议贤则乱,议亲则一,现在惟有福王。”[39]这个大局不坚持、不把握,就授人以柄,反被对手抢去先机。只要这步棋走正,别事均可另图;反之,这步棋没走对,则满盘被动。在这一点上,史可法犹豫不决是很大的失误,他应该把福王的道德缺失抛诸脑后,当机立断,力排众议,立即迎福王于淮上。

很多年后,黄宗羲反思此事,曾这样批评史可法:当是时,可法不妨明言,始之所以异议者,社稷为重,君为轻之义……奈何有讳言之心,授士英以引而不发之矢乎?臣尝与刘宗周言之,宗周以为然。语之可法,不能用也。[40]

以上的道理本身,光明磊落、朝气蓬勃,很能体现明末改革派士大夫的新思维。可是,如此超前的主张若想付诸实践,并不现实,毕竟还是君主体制,只能在现存伦理话语内说事、处理问题。黄宗羲的建议,史可法非不想用,是根本不可用。他徘徊不定,就因为内心处在所愿与不能的夹缝中,既不甘心拥戴福王,又深知这样做的难度。不在其位,难谋其政。史可法作为当局者所想到、看到、体会到的东西,黄宗羲岂能尽知?可惜的是,尽管史可法可能都想到、都看到、都体会到了,却陷入哈姆莱特式迟疑,让那个马士英捷足先登。

关于马士英拥立福王,在基本事实不变的情况下,各家叙说多有不同。计六奇说:马士英独念福王昏庸可利,为之内贿刘孔昭,外贿刘泽清,同心推戴,必欲立之,移书史可法及礼部侍郎吕大器,谓以序以贤,无如福王,已传谕将士奉为三军主,请奉为帝。[41]

这是最强硬、最决绝的一幅图景,“必欲立之”,“已传谕将士奉为三军主”,至以武力相威胁。顾炎武同样提到福王之立有军事为后盾:时士英握兵权于外,与大将靖南伯黄得功、总兵官刘泽清、刘良佐、高杰等相结。诸大将连兵驻江北,势甚张。大臣畏之,不敢违。[42]

其他讲述,却包含让人意想不到的情节。最奇特的是《弘光实录钞》所记:第一,抓住时机、抢“定策”之功的主意,来自阮大铖,是他“走诚意伯刘孔昭、凤阳总督马士英幕中密议之,必使事出己而后可以为功”。第二,三人密议的结果,并非径以福王为目标,而是由阮大铖派手下一个叫杨文骢的赶往淮安,“持空头笺,命其不问何王,遇先至者,即填写迎之”:文骢至淮上,有破舟河下,中有一人,或曰福王也。文骢入见,启以士英援立之意。[43]

计六奇记录了一种说法,也称马士英最初奔潞王而来:或云士英亦希立潞王,而潞王舟先发一日,且渡江,乃亟奉福王登舟,黄得功、刘良佐、高杰以兵护行。[44]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