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页(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对此,应该话分两头。

一方面:一、明朝确为满清所亡;二、由明到清,属于外族入侵而非汉族政权的内部更迭;三、满人入主,对中华文明步伐确有延缓、拖累和打断的作用。以上三点,应予确认。

但另一面,从十七世纪中叶到晚清,中间有二百五六十年的时间。这二百来年,非寻常可比。其间,整个世界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假若可以起死人于地下,让明末某人与清末某人就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讨论一番,其沟通之苦,恐如鸡同鸭讲。换言之,这种思想及话语上的断裂与阻隔,千万忽视不得。

所以,从晚清到抗战期间,近现代人士有关明季历史的读解,有立足史实的一面,但不能否认,也有夺他人酒杯、浇自家块垒的另一面。他们的确在谈论明末,却未必谈的全是明末,也夹带了不少现实情怀。克罗齐那句“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3],虽已被引得不能再滥,我们却仍须再借重一次。他说:当生活的发展需要它们时,死历史就会复活,过去史就会再变成现在的。罗马人和希腊人躺在墓室中,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的精神有了新出现的成熟,才把它们唤醒。[4]

近现代以来两次南明热,情形与此相类,都是基于现实需要而造成“死历史复活”。

虽然克罗齐揭示了历史学的一种普遍情形,我们却并不愿意一切历史果真都成为“当代史”。就个人言,有些时候我乐于阅读使历史往事与当下视野很好结合的作品,为成功的“古为今用”击节叫好;但另一些时候,我想说“不”,主张还原历史,使之与现实相切割、各不相扰。这似乎矛盾,其实不然。历史本来就包含两种关系,一是相通性或相似性,一是差别性或特殊性。对于相通与相似,我们挖掘疏通;对于差别与特殊,我们甄别明辨。就这么简单。

关于明末一幕,具体讲,当时明、清两个政权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弘光朝的对清态度及政策,以及满清在弘光政权覆亡中起何种作用等,我以为不能搞成“当代史”。这基于两点:第一,充分意识到时代的跨度,古今不同,明人没有我们现在的思想感情,不能把朝代所不具备的思想感情强加给他们;第二,非要那样做,许多事情解释不通,我们将迷失真相,无法了解历史本身究竟如何,最终只会得到错误知识,而且越积越多。

关于甲申国变后明、清间关系,今天大概没有人不以为处在敌对之中。我曾访问过网上一些明史爱好者的论坛,随处可见以满清为仇雠的情绪,这固然折射了当下的民族主义社会思潮,但显然也由于对那段历史怀有一种理解或想象,觉得站到明朝立场上,势必如此。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