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页(1/1)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他所谓“敝乡”,是河北曲周县。从所述中,我们见该地人民盼闯军之切,从“编歌捏谣,伫望贼来”,到“相率迎贼”,宛然如绘。相反的,亦能想见明王朝怎样尽失民心。言及此,路振飞用了“愤郁”一词,既生气又郁闷,有羞于提及之感。在他看来,一是因为民“愚”,二是闯军“实行假仁假义”。然而,如果假仁假义都能博民欢心,岂不说明朝廷连假仁假义也没有么?

曲周民众的表现,在北方应该很有代表性。我迄今所阅史料,未见北方诸省民众主动抵抗闯军的记录。无论《保定城守纪略》、《榆林城守纪略》,都没有民众的身影。《守汴日志》中有,但要么为官府胁迫:“二十五日丙寅,下令民间有男子一人不上城者斩。”[17]要么以利诱之:“临时雇募壮丁,每次人给钱百文、饼四个。百姓蜂拥愿雇,虽日用数十人,不缺。”[18]此番开封围困,自崇祯十四年二月十二日起,至翌年九月十八日止,“城中白骨山积,断发满地,路绝行人”[19],最后靠掘黄河解围。

以上是北方的情形。然而,到了南方,或者说长江中下游一带,却有明显区别。

《甲申朝事小纪》有篇《桐城事纪》,叙述从崇祯八年到弘光元年这十年间,安徽桐城及其左近一些战乱的经过。到这一带横虐的,是张献忠。他从河南杀至淮北的凤、泗,之后继续南下。然而,一开始就不顺利。以往在北方,“所至皆用土著为向导,以故道路曲折,及虚实坚瑕,莫不尽知之,由此势如破竹。”这一贯的经验,在桐城一带居然不灵,当地百姓“无与贼通,城以故获全”。张献忠攻城不下,在城外劫掠一番,引兵西去。西山有位老太太,大概很能干,有些妇女事先齐集她家暂避。渐渐,“流贼”消息迫近,“诸妇女皆惧,啼泣不知所为”:妪曰:“以吾一人死,而易若等速走,毋啼泣为也!”因扶杖出,曰:“旦日当于某地觅我。”妪遂至路口。贼寻至,曰:“妪亦知此间有马牛女子乎?”妪曰:“知之。”贼曰:“导我往,不然,且杀。”妪乃前行,群贼随之。妪故纡回,引贼他往。凡数里,不前。贼趣之,妪骂曰:“死贼!吾晌者诳若,此间荒僻,非有马牛女子也。”贼怒,拔刀刺妪而去。当妪之诱贼去也,妪家妇女尽奔入深谷林薄,皆免。

转日,人们按老太太预先所说地点,果然找到她,初尚能言语,抬到家,就死了。在龙山,居民拆毁河桥,以阻农民军。张部捉得一男子,命其修桥,说:“修好免死。”男子回答:“我倒能活命,可大家却活不成了。”拒绝,被杀。在潜山,官军与张献忠大战,旷日持久,“军中食尽”,派人到集市上求援:“官兵围贼,贼且败矣。军中不暇作食,县人当速济之。”于是人家各炊熟米麦数百余车,募壮士强弓劲弩护入军中。军中既得饱食,而县人夜持火炬,鸣金鼓,出西门,取山径噪而前。贼疑救兵且至,遂解围去。[20]

张献忠在皖鄂之间东游西荡,来了走,走了又来,折腾七八年,始终得不到民众支持。上面几个故事,民众对张献忠是排拒的,斗智斗勇,对官军却搞“支前”活动,还用“麻雀战”骚扰张献忠——较诸李自成在北方所得民众的对待,真可谓天悬地殊。

南北民众立场形同冰炭,什么原因?不妨思考一番,我们俟后讨论。作为背景材料,这里先交代一下:桐城居深山,方百余里,在明清两代有“文献名邦&rdquo;[21]之称。明季左光斗、方以智、光时亨,清初张廷玉(《明史》<a href=https:///tuijian/haomenzongcai/ target=_blank>总裁</a>)、戴名世(著名文字狱“南山集案&rdquo;事主)等名臣硕学,俱出该地;康、雍、乾间,桐城更以“三杰&rdquo;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一代文薮。

是否意味着,南方民众拥护与爱戴朝廷呢?非也。朝政陋劣、官奸吏猾、师如虎狼,这些都是不分南北的。王朝种种弊窳,北方有的,南方一点也不少。如果北方民众满怀厌憎,南方民众也没任何理由感到喜欢。

我们借桐城一支官军,略觇其情,其为罗九武所部。由它的表现,我们可以知道所谓官军在残虐居民上,是怎样不让“流贼&rdquo;。戊寅年(1638)十月,张献忠再围桐城,城内守军即罗九武部。到十二月,城中食匮,“多饿死,或割死人肉以为食&rdquo;。纵当此时,城内官军仍不中断“入人家劫掠&rdquo;,“十百为群,横县中&rdquo;。这时,典史张士节出面召集“少年数百&rdquo;,说:“贼乱于外,兵乱于内,一县中如困汤火。今吾与若等溃围力战,或以是激励三军之士,而少纾贼祸。&rdquo;他要率这几百青年,组成敢死队,出城杀敌,冀能以此激励官军士气,转变“贼乱于外,兵乱于内&rdquo;态势。“少年皆从之,于是歃血祭纛,每夜出袭贼,断贼头,夺其马牛及其粮食&rdquo;,颇为成功。不料,战罢回城,“皖兵辄要劫之于路,而谓所杀者皆官兵,于是少年皆逃散,不敢复杀贼。&rdquo;[22]后来,张献忠又引兵他去,桐城因解围,而这居然被罗九武引为己功,“自以城守功高,骄悍不可法度治,时时劫掠居民&rdquo;。人民不堪,诉于地方官张亮。张亮是正派人,是非分明,“右民而左兵&rdquo;,于是“兵皆怨,相谋作乱&rdquo;。桐城的灯会很有传统,癸未年(1643)元宵节,罗九武假装好意,以“逆贼远遁&rdquo;、“以示休息&rdquo;,提议准许民众放灯,“固请之&rdquo;,县官也就同意了。“居数日,军民皆送灯公堂,兵忽乱,驱民尽击之&rdquo;。显然这是策划好的恶作剧,向县官当面示威,以报复后者胆敢向着百姓。这样,“桐人苦兵之扰也,纷纷渡江而南,张亮恐邑空虚难守,禁之不能止。&rdquo;[23]罗九武并不因此稍敛,“自谓城守功高,桐之子女玉帛相随入两营者,不可胜计&rdquo;。福王立于南京后,罗九武升了官,“乘中外危疑,益肆剽掠无忌。&rdquo;乙酉年(1645)四月,左良玉东犯,“安庆戒严,罗九武等乘间遂掠仓库&rdquo;;四月八日夜,罗九武在桐城“命其兵作乱,大掠三日乃止。十七日,分兵入西乡焚掠。又数日,分兵入东乡、南乡、北乡焚掠。少妇幼女男子,被掳者凡五六千人,相号于道&rdquo;。[24]直到清兵打下桐城,此害方除:“散其所部兵。凡所掠子女,俱令释去&rdquo;,“斩九武等于市&rdquo;。[25]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