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页(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南方、北方不是没有相同点,比如南京和北京一样,都上演了投降一幕;但关键在于,还有不同。率众武装抵抗是一种,个人自决绝命又是一种。

1645年下半年,对中国来说,不只有悲惨,也随时闪现悲壮。一批从品格到才具都很优秀的人,自主选择了有尊严的死。如弘光朝初期大学士、名臣高弘图,他为马士英、阮大铖等排挤,四疏求退,因是北方人,辞职后无家可归,而流寓绍兴,“两浙相继失守,弘图逃野寺中,绝粒而卒。”[15]他有一孤子相依为命,死前,专门托与谈迁(在南京时,谈迁为其幕客),然后独自避入竹园寺,从容绝食。如徐汧,他是复社领袖,阮大铖最后图谋陷构而未遂者;南都破,他留书两个儿子:“国事不支,吾死迫矣。”决心已下。及闻苏州不守,即于夜中自缢,但被仆人发现解救,未果。一个朋友试图劝之:“公大臣也,野死可乎?”他的回答相当凄凉:“郡城非吾土也,我何家之有?”终于闰六月十一日,“肃衣冠,北向稽首,投虎邱之新塘桥下死。”[16]他的行为已超越了个人之身死,而成为一次有关人格与民族精神的展示与垂范。如杨廷枢,复社之长,名满天下,国亡隐山中,卒被抓获,“大骂不屈”,押解时于舟中血书:余自幼读书,慕文信国(文天祥)先生之为人,今日之事,乃其志也。四月廿四日被缚,饿五日,未死。骂贼,未杀。未知尚有几日未死。遍体受伤,十指俱损。而胸中浩然之气,正与信国燕市时无异。俯仰快然,可以无憾。觉人生读书至此,甚是得力!留此遗墨,以俟后人知之。[17]

旋被害。读血书,可知杨廷枢执着于死的选择,意在“以身作则”,彰显心中存之已久的信念,上祧先贤、下启后人,俾使读书人精神使命薪火相传。

一时,勇毅之士层出不穷,果敢故事书之不尽。其中令人至为感佩,是当此重大关头,诸君子“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联翩联袂、彼此追随、同赴大义。读这些事迹,我都一再想到明代所特有的分别都达于极致的“两面性”——一面朽烂污秽无以复加,一面勃然向上、刚健劲拔之气直冲霄汉。

典型者如夏允彝,“闻友人徐石麒、侯峒曾、黄淳耀、徐汧等皆死,乃以八月中,赋绝命词,自投深渊以死。”[18]同志皆死,则己即不能独存。侯峒曾之子侯玄涵,后来为他作传,详叙了经过:镇帅以素闻公名,必欲致一见,且曰:“夏君来归,我大用之,即不愿,第一见我。”公乃书于门曰:“有贞妇者,或欲嫁之,妇不可,则语之曰:‘尔即勿从,姑出其面。’妇将搴帷以出乎,抑以死自蔽乎?”遂尽斥其家人,赋诗曰:“少受父训,长荷国恩,以身殉国,无愧忠贞。南都继没,犹望中兴;中兴望杳,安忍长存!卓哉吾友,虞求、广成,勿斋、绳如,慤人、蕴生,愿言从之,握手九京。人谁无死,不泯者心。修身俟命,敬励后人。”诗竟,自投于渊。尸浮水上,衣带不濡。[19]

所提到的几位“卓哉吾友”,虞求为徐石麒,前吏部尚书,自缢死;广成为侯峒曾,投水死;勿斋即徐汧;绳如为吴嘉胤,南都事变时他出使在外,闻讯折返,拜方孝孺祠后投缳,为家人所阻,及薙发令下,乃再拜方孝孺,自缢死;慤人为何刚,与史可法共事,死扬州;蕴生为黄淳耀,与侯峒曾共同领导了嘉定起义,失败,偕弟黄渊耀缢于馆舍。遗诗中,夏允彝首先陈说自己所以活到今日,是“南都继没,犹望中兴”,而杭州投降后,则尽弃此念。此念一去,继续存世于他即无意义,想到同志好友多数已眠地下,不禁心向往之,愿和他们“握手九京”,九京亦即九泉。最后两句,尤为大哉:“人谁无死,不泯者心”,身死有什么,重要的是心和精神不死;“修身俟命,敬励后人”,死非为个人故、不是求自我解脱,而是以这行为激发、醒觉后世,我们今天的话是“为民族和历史献身”。在他表率、垂范下,不过两年,他的公子、天才少年夏完淳也因抗清失败,以十七之龄慷慨就义。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