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页(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中国民主同盟的前身“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大致上是国、共两党之外的一个政治精英联盟。包括了张君劢等人代表的国家社会党,曾琦、左舜生、李璜等代表的中国青年党,章伯钧代表的第三党,黄炎培代表的职业教育派,梁漱溟代表的乡村建设派,加上后来加人进来的救国会派(以沈钧儒等为代表),就是所谓的“三党三派”。民盟只是一个“联合体”,不是单一组织,其发起目的就是想在国、共两个大党之间做一个中间的缓冲。当时还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们希望两党都不要走极端,保持对外统一的局面。梁漱溟作为发起人之一,认为即使抗战结束之后,中国也不容再有内战。要使国共之间和平相处,不以兵戎相见,有待于他们的共同努力。

可以说,民盟创始时的动机很单纯,只是想在两强之间做个中间人,没有分取政权的意图。民盟的自我定位本身并不是一个政党,不是要在两大党之外,在政治上增加一个竞争单位。为了保证这样的初衷,一开始他们想把加人的人限定在几个发起党派内,所以叫“政团同盟”。

在“民盟”出现之前,他们之间有过一个更为松散的“统一建国同志会”。蒋介石曾约梁漱溟面谈一次,只是问他参加的有哪些人,希望他们说公道话,那是1939年10月的事。发起“民盟”之初是瞒着国民党方面的,直到1941年10月在香港创办机关报《光明报》,才正式公开。不久,蒋介石就要国民参政会的秘书长雷震把民盟第一任秘书长左舜生找来谈话,地点在重庆郊外的黄山上。蒋最关心的是“民盟”的几个重要分子,逐一询问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蒋问的第一个人是曾琦,左说他是一个旧式读书人,虽然留学日本多年,也在法国长住过,但思想很保守,写古文,作旧诗。他的特长是组织,以一个一文不名的书生,赤手空拳创建了一个党,有了两三万名党员。

蒋问的第二人是张君劢,左回答:“他出身于上海同文书院,少年时即在我们湖南经正学堂教英文,后来留学日本。他与梁启超并无师生关系,但感情在师友之间。再后他留学德国,治哲学有心得。第一次大战后,他和丁在君(文江)、蒋百里、徐新六等随同梁先生对巴黎和会进行侧面的国民外交,顺便在欧洲考察;他自己更游历过许多国家,对国际问题也非常留意。他的治学工具远在梁启超之上,但他谈学问的文章不太通俗,不容易为青年所了解,因而影响反不如梁的大。他的政治思想。主张民主宪政,最能‘坚守原则’,以我所认识的朋友来说,他的主张是最不容易动摇的。至今他依然好学不倦。”

蒋问的第三人是梁漱溟,左说:“漱溟先生的个性很强、能刻苦,26岁在北京大学讲印度哲学,自己研究的主题为中西全文化之比较,我最早看见他的著作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他认定建设中国应从改造农村做起。他有一个特点,即不尚空谈,‘凡他所见到的,便要自己去做’。为实现他的主张,即与韩复榘那样的老粗去周旋,也在所不惜。”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