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页(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不久,肖劲光被任命为海军司令员,和张学思一起研究创建海军军校的方案。10月,由张学思负责聘请来的苏联专家陆续到达沈阳,张学思又赶到沈阳,和苏联专家们就建校的具体事项交换了意见,并陪同首席专家沿渤海和黄海岸边勘测丈量,挑选校址,最后选定在大连老虎滩湾西侧。11月,中央军委正式下达了组建大连海军学校的命令,并提出“学习苏联经验,办正规海军学校”的办学方针。同时任命海军司令员肖劲光为大连海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张学思为副校长兼副政治委员。

接下来,紧张的建校筹备就拉开了帷幕。一切都是白手起家,时时都须事必躬亲,从房舍的修理到用具的配置,从教员的聘请到培训,从教学器材的调集与安装到教材的编写与定稿,从学员的招考到教职员工的来源与安排....千头万绪,丝丝缕缕,哪一件都需要张学思来最后定夺,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事无巨细,张学思均亲自过问,白天,他和苏联专家到处奔走进行指导检查,晚上,又抓紧时间,制定办学的大政方针或讨论具体的办学事宜,往往通宵达旦,熬夜成了家常便饭。就凭着这样的分秒必争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大连海军学校从酝酿筹备,到正式诞生,仅仅用了八个月的时间!1950年2月1日,大连海军学校正式开学了。当看到学员们坐进整洁明亮的教室里,发奋学习时,当看到教员们住进宽敞舒适的新宅,热情激昂的投入教学工作时,当看到苏联专家搬进特意扩建的专家楼,全心全意地协助中国办好海军学校时,张学思这才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张学思夜以继日,以校为家的工作劲头让苏联专家们叹为观止,他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首席专家克洛契柯夫操着半生的中国话对张学思说:“打娃里西张,你这么年轻,整天和我们住在一起,你还没有成家吧?”张学思笑了:“我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爸爸了!”他叹了口气说:“工作太忙,顾不上家了!”

“噢——!”克洛契柯夫怔怔地望着张学思,随后竖起了大拇指,“真了不起,张。”

苏联专家的话,提醒了张学思,算一算,从去年4月去北平后直到现在,整整十个月了,他和谢雪萍夫妻俩从没照过一次面,没通过一次信,谢雪萍完全不知道张学思的下落。在此期间,张学思倒也不是没有机会途经沈阳,而是工作太忙了,他舍不得时间,所以,每次经过家门他都狠狠心,放弃了回家的机会。想到大禹治水,也才只是三过家门而不入,自己倒好,超过大禹一倍多,七过家门而不入!想到这里,张学思自嘲地摇了摇头,心上涌起了一股对妻子、对孩子、对家庭的深深的歉意和愧疚。

万事开头难。海军学校草创伊始,面临着许多难题,其中最大的问题一是师资力量薄弱;二是知识分子与工农干部之间存在着矛盾。针对第一个问题,张学思集思广益,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案:一是从苏联海军院校中聘请;二是从全国各高等学府招聘;三是从起义的国民党海军人员中挑选。按照张学思提出的三原则,再经过不懈的努力,海军学校的师资力量有了很大地增强,先后从清华、北大招聘了慈云桂等几十名教员,从湖南大学招聘了光学博士曹修懋、数学教授余潜修等十几位教员,大连大学也派出了十几名教师作为海校的兼职教员。对于这些新来乍到的知识分子,张学思皆礼贤下士,执礼甚恭,他逢人便讲:“古人尚懂得重金礼聘,礼贤下士,难道我们还不如古人吗?”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