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一环以内的房子有多贵咱不知道,只知道后世的儒生们为了到底是五环还是九环争了很久很久,毕竟《尚书》和《周礼》都是经书啊。不过考察一下更靠谱的刻在器物上的金文,常见似乎只有三种,侯、甸、男。离周天子最近的是侯,其次为甸,再次为男。还有一种叫作“卫”的,多半只用来称呼附庸国,即向某个诸侯称臣的更小的国家。
地理位置是底子。为什么?混过机关的都知道,离领导近不是坏事,混个脸熟了,以后啥事儿都能想起你——哦对了,那个小什么的,给我办件事吧,哦对了,调研员的人选如果还定不好,我就提一个,我看档案处的那个小什么的就很不错嘛,年轻有为,该加加担子啦。所以离周天子近的那些小诸侯,在春秋初年纷纷露了一下脸,比如郑国,甚至许国,虢国这种小国。为什么?因为周王室遇到敌人,起兵勤王的时候,他们来得比别人早;因为他们离周天子近,周朝的一些公务就会交给他们处理。他们做着自己国君,还兼任周天子的三公。
当然,好处也是相对的。混过机关的又都知道,离领导近也有不好的时候。如果领导出问题了,哪怕你与领导真的没什么关系,只要你走得近,也会被看成那一派,而遭到政敌的打压。所以那些被封到夷狄堆里的国家,在西周和春秋初年的几百年里,的确很憋屈,但只要熬过这段时间,就是他们出头的日子啦。他们在夷狄堆里,可以尽情地打拼,想占多大地方就占多大地方——如果还没有被夷狄灭掉的话,毕竟那是夷狄的地盘,占领了不用担心周天子或其他国家过来讨伐,道义上说得过去。而那些离周天子近的国家,四周全是诸夏的国家,哪一个都碰不得,分封时是多大地方,过了两百年,还是那么大地方。所以到了春秋中期以后,反而是那些边缘的国家纷纷强大,如齐国、晋国、秦国,朱熹说得好啊,“不意到后来相吞并得恁大了”。
把第一、第二种特征者加起来,就会见到“甸侯”、“伯甸”、“伯男”的称呼,如晋就是“甸侯”,而曹则为“伯甸”。
还有第三种特征值,是国土大小。
国土大小却只有三种,至少分封时是三种,所谓“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公侯是一个档次,方百里,伯为一个档次,方七十里,子男为一个档次,方五十里。这是封地,封地上要建的国都也有三个档次,则分别为七里、五里和三里。
国土大小是日子,因为封建封建,封了邦,建了国,才叫封建,以后你就靠着这片国土过日子,在三千年前的黄河流域打拼。虽然你的领地比那农夫的百亩私田要大得太多,你的城堡也比农夫那三间草屋要阔得太多,但你有你的事业,你有你的风险。如果你被别的诸侯吞并了,农夫可以继续种那百亩私田,住那三间草屋,你却可能身首异处。
地方百里、七十里、五十里的确够寒酸,但别忘记了,这只是你的第一桶金,就连号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周天子,这个“普天之下”,又何尝离开了黄河中下游?到了江汉平原,就要沉到汉水里了,何况周天子当年何尝不是只有方百里的地呢。有了第一桶金,你可以像齐晋楚秦一样,成为争霸天下的千乘之国,也可以成为宋卫郑鲁这样偶尔雄起然后惨淡经营的中等国家,也可以成为许国陈国蔡国这样天天给人当球踢的小国,看你怎么发展了。穿越者们是不是都在跃跃欲试,准备开始这三千年前的太阁立志传呢。
但是且慢,再来看看中国封建社会的另一大制度——宗法制度。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