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页(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有一种史料,譬如《宋史·李允则传》就认为:此役,王超在与契丹接触中,曾经战败,损失兵众不少。于是王超龟缩城中,拥有十几万大军而不敢与契丹正面相对。作为行营都监的李允则,在人心震摇之际,给王超提出了两个建议:一、穿上丧服,向大军恸哭,以此来告慰军士的悲愤;二、率领这支哀兵向契丹继续开战,挽回败局。真宗甚至也知道李允则的这个举动,专门发去了诏书给予嘉奖。

而王超拒绝了李允则的意见。

契丹各地攻城,仿佛蜻蜓点水,稍稍不利即转战他处。很明显,契丹是想利用骑兵优势,与宋师展开野战。但在野战中,从太宗时代开始设计的宋师大阵又有效地防御了契丹骑兵驰突,所以契丹最期待的是在运动中诱骗宋师一部脱离大阵,以便于相机围歼。王超大阵坚持不动,也有理。但契丹迂回百余里,绕过大阵,继续南下,王超依然不动,就不是“持重”的问题了。因为这时“大阵”对面早已没有了什么敌人。甚至在真宗了解到前方态势,诏令王超率军南下,而他还是迟迟不动,达一个月之久,这就不免令人生疑:他要干吗?

有一个有意味的细节,似可令今人深思。

一个月之后,“澶渊之盟”已经签订,王超“奉召”率大军南下。行进几百里后,来到天雄军(今河北邯郸)。而此时契丹正在从澶渊向草原撤军。两路大军,一个南下,一个北上,形势诡异。真宗下诏,令王超所部的河南籍万余人,赶赴澶州,归大将李继隆等人率领。这就等于在分解王超的兵权。同时,从河东(今属山西)赶赴河北的雷有终部,也正在按照诏令返回河东。《续资治通鉴长编》为此评论道:“时王超等逗挠无功,唯(雷)有终赴援,威声甚振,河北列城赖以雄张云。”对比中,可以知道,澶渊一役,契丹大军之所以抵达黄河北岸、澶州城下,主要原因是王超未能积极布防、配合诸镇拦截。而契丹绕过王超“夹唐河”而立的几十里大阵,王超也未能形成追击态势。契丹南下,置王超唐河大阵于不顾,一个多月的时间,居然不恐惧身后的十几万宋师。契丹恐惧的,是不受王超节制的河北诸州守军,以及来自河东大本营、能征惯战的雷有终。

更有意味的是,当王超率屯戍大军南下到达天雄军时,正在此地做军事副总指挥的孙全照“颇疑惧”,准备“闭城拒之”。宋师怀疑宋师,这是什么道理?如果没有蛛丝马迹,孙全照何故如此?更有意味的是刚刚被寇准举荐,由真宗安排到此的天雄军总司令王钦若的回应。

王钦若认为孙全照此举“不可”。他说:“若果如此,则猜嫌遂形,是成其叛心也。”如果这样将王超拒之城外,是将我们对他的“猜嫌”暴露出来,弄不好反而刺激他、成全了他的叛逆之心。

那么怎么办?

王钦若与孙全照在城外十里扎制彩棚,做出欢迎王超“回家”的样子,欢歌宴饮,一连好几天。等到欢宴完毕,王超所统领的诸军,已经被王钦若和孙全照分派到各地去了。王钦若做得很诡秘,甚至王超的亲军都不知道怎么回事,王部所领三路大军,没了。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