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页(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第二个故实:丁谓曾经有言:“古今忠臣孝子事,皆不足信。乃史笔缘饰,欲为后代美谈者。”这个记录出自王曾的《笔录》。王曾是丁谓同时代人,但他又是丁谓的“政敌”,那么,这个记录是否可靠呢?

就在这样弯弯绕般的史料记录中,回到现场的“重行推演”,因此就特别需要讲述者的倾向了。如果可以由我给丁谓一个评价,我倾向于这四个字:奸而不恶。

真宗的后稷事业

大宋帝国的真宗时代结束了。

真宗赵恒,他领导中国二十五年时间做了几件大事,其中影响中国深巨的是“澶渊之盟”。他为中国赢来百年和平,真实地做到了中原士庶“安居乐业”。

有意味的是,王夫之认为宋仁宗时代“有大德于天下,垂及今而民受其赐”的功勋是:“航海买早稻万石于占城,分授民种”。

占城,略相当于今天的越南中南部,古称“象林邑”,简称“林邑”,唐时曾称为“环王国”,五代时又称“占城”。这里是水稻产区。

王夫之认为:占城稻播种较早,其时正与江南梅雨相当。引用这种稻谷,可以及时完成种植之功。过去周朝之有天下,就祭祀农业时代的“文化英雄”“后稷”,后稷当时是可以配享“天帝”的神祇。又在土地立社祭祀“后稷”。于是,中国享有农业养民的“万世之报”。

他认为宋仁宗在这方面可以与“后稷”相提并论,甚至超过“后稷”。如果后代有圣明君王起来,正道祭祀天地神祇,品论历来有功德的人物,宋仁宗就是。宋仁宗足以代替“后稷”而享有祭祀千秋。

王夫之感慨说:宋仁宗这么伟大的一项利民功德,“惜乎无与表章者”,可惜竟然没有人给予表彰!甚至史书说到此事,也往往“略记其事而不揄扬其美”,只是简略记载有这么个事件,但并不褒扬传播他的美德。这事,实在是“后王之过也”,是后来的王者之过失啊!

王夫之所论深得我心!

盖水稻早熟品种,于11世纪引进,在江南地区迅速普及,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大宋帝国之所以富裕程度甲天下,与早熟水稻品种之引进,关联甚大。这是实实在在的“民生事业”。如国父孙文先生所言:“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王夫之以圣贤理念为思想资源,以一个史论家的宏阔视野,看到大宋帝国的水稻引进之意义系统,我很赞赏钦佩。

但王夫之先生这里却犯了一个“张冠李戴”的错误。

史上率先引进占城水稻的不是宋仁宗,而是宋仁宗的父亲宋真宗。

历史记录如下——

大中祥符五年五月:

上以江淮、两浙路稍旱即水田不登,乃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令择民田之高仰者莳之,盖旱稻也。仍出种法付转运使,揭榜谕民。其后又取种于玉宸殿,上与近臣同观,作歌毕和,又遣内侍持稻示百官于都堂。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