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页(1/1)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在这种情况下,俄共于5月25日召开第八次非常中央全会,以“不遵守党章规定、给党造成损失”为由,以76票赞成、25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将谢列兹尼奥夫开除出党的决议,同时被开除出党的还有古边科和戈里亚切娃。接着他们三人又被开除出俄共议会党团。总统普京在5月27日公开批评了俄共中央关于开除谢列兹尼奥夫等人的决议,表示继续支持他留任杜马主席。其他政党也支持谢列兹尼奥夫继续担任杜马主席,直到2003年新一届杜马选举为止。

通过这次统一俄罗斯党的进攻和俄共围绕谢列兹尼奥夫问题的争论,俄共在俄罗斯民众中的形象大受损害。这也标志着俄共的分裂,俄共势力因此大受打击。根据全俄罗斯社会舆论研究中心在2002年6月进行的民意调查,俄共在群众中的支持率为29%,虽然仍居各党之首,但比4月的35%下降了6个百分点,是2000年以来的最低点。谢列兹尼奥夫等人更是另起炉灶,组建了“俄罗斯运动”,并于当年9月7日更名为俄罗斯复兴党,与俄共分庭抗礼。2000年12月,俄共召开七大,提出将继续做普京当局“负责任的、不妥协的、建设性的反对派”。但是,2003年9月,由于思想差异,以经济学家格拉济耶夫为首的29个左派组织与俄共分道扬镳,建立“祖国竞选联盟”,俄共进一步遭到削弱。

至此,国家杜马的组成已大大有利于普京,俄共已很难阻止克里姆林宫提出的法案在杜马中获得通过。普京以前常常同包括俄共在内的各党派领导人会晤并征求他们的意见,现在普京只会见统一俄罗斯党等中派政党领导人,基本上不再听取别的党——特别是俄共领导人的看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杜马不顾左翼的强烈反对,先后通过了《所得税法》《劳动法》《土地法》等重要法案,杜马终于成为普京“可控民主”理念下的执行典范。

2003年12月7日,俄罗斯举行新一届杜马选举,共有23个政党及竞选团体的候选人角逐450个国家杜马席位,亿俄罗斯选民参加投票。以“与总统同呼吸共命运”为竞选口号,深受普京信任的统一俄罗斯党取得了前苏联解体后“政权党”有史以来最大的胜利,%的选票遥遥领先,稳坐杜马第一大党的席位。%的选票,几乎才相当于1999年的一半。其他进入杜马的政党分别是日里诺夫斯基的自由民主党,%,格拉济耶夫的“祖国竞选联盟”,%。俄罗斯自由主义党派“亚博卢”集团和右翼力量联盟遭受严重失败,因为没有获得所需的5%选票而惨遭排挤。统一俄罗斯党与其他忠于普京的力量获得了超过三分之二的议席,这使普京推行的任何方针都能顺利通过。2003年12月8日,俄罗斯《独立报》刊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麦克福尔的一篇文章,题为《普京方案基本实现》,称此次杜马选举体现了普京非常有效的控制,真正的胜利者是普京“可控民主”模式的支持者。同一天,俄罗斯《消息报》刊登一篇评论,题为《杜马的控股权掌握在总统手中》,认为杜马已经成为一个更容易控制的“生产法律的工具”。如果需要的话,它甚至可以轻而易举地修改宪法。

回到这一章的开头。就这样,激荡了十年之久的俄罗斯政坛终归平静。在2001年总统《国情咨文》的结语中,普京讲道:“过去的十年,对俄罗斯来说是变化巨大的十年,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是革命的十年……许多人已经习惯于出现危机……可是我认为,该是斩钉截铁地结束这种循环的时候了。再也不会有革命,也不会有反革命了。国家有经济保障的牢固稳定,是俄罗斯,也是俄罗斯人民的幸福。”

寡头崛起——在私有化的盛宴中狂欢

1992年苏联解体,苏联国有计划经济的庞大身躯随之轰然倒地。伴随着苏联公有制经济体系的崩溃,有一群人利用各种办法蜂拥而上,犹如秃鹰和鬣狗,急不可待地扑在奄奄一息的苏联经济尸身上,用利齿尖牙撕下国有资产的肥肉狼吞虎咽起来。不多时,苏联的国有资产被啃得剩下一副骨架。他们是苏联计划经济食物链上的最后一环,他们就是俄罗斯寡头阶层。俄罗斯寡头阶层伴随着苏联解体而诞生,又伴随着新兴经济的起步而成为国家利益的吸血鬼。在叶利钦年代,“寡头经济”几乎成为俄罗斯经济发展的代名词。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立即开始了全国性的转轨进程,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迅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俄罗斯政府力图通过经济转轨特别是私有化形成一个广泛、强大的中产阶级和企业家阶层。实际上,这个阶层并未形成。在广大居民相当普遍地贫困化的同时,寡头阶层异军突起,他们的经济乃至政治势力急剧膨胀。这些人多是前苏联的党政官员或其他体制内人士,他们与俄罗斯联邦政府官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所谓“上了克里姆林宫电话簿”“持有克里姆林宫出入证”的人。这些人的存在,便是俄罗斯激进私有化的结果。

俄罗斯寡头阶层的诞生始于前苏联戈尔巴乔夫时期。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着手规划和推行私有化和市场化,苏共和苏联政府相继制定了非国有化和私有化纲领和法令。戈尔巴乔夫提出稳定经济的“500天计划”,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向企业职工和居民出售国有资产。在这种背景下,从1987年开始,苏联出现了“隐性私有化”现象。先是共青团干部利用这时在苏联出现的一个不受任何控制的自发市场形成时期,逐渐扩大经营活动范围。国家各级官员看准风头,纷纷亲自出场亮相,利用手中的行政权力,开始了“国家对国家的私有化”。高级官员们借行政改革之名,取消了苏联中央政府各个职能部门,在它的基础上建立了股份公司形式的康采恩。康采恩的控股额转到国家手中,其他股份则在部门领导人之间分配。一般来说,领导康采恩的人就是被撤销的部门第二或者第三把手。寡头控制下的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就是这样出现的。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