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幸福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转眼又是一年。天宝四年(745)春,寒山已经是第三年站在了礼部贡院的门口等待开考。
第一天,帖经,这一次寒山顺利过关。第二天为杂文,照例是诗、赋各一。这一次寒山吸取上回的教训。因为,通过上次的失败,寒山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实际上进士科的诗赋考试,首先考察的是格式,而不是文采。首先要合乎试帖诗和甲赋的格式要求,无论是押韵、字数、用典等等,不能够有丝毫的差池,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通过。并不是说文采不能展示出来,文采的展示必须建立在考试所制定的规矩之上。而第一次,寒山之所以会失败,其原因即在于过度地强调了个人文采的发挥,而忽略了程式上的要求,因此也就跟科举失之交臂了。这一次则不同,寒山显然是对于上一次的失败有了深刻的反省,有了很好的准备。于是,寒山循规蹈矩,一切都按照主考所规定的程式进行,严格地考虑诗歌的韵脚、句式等等,考虑赋的韵脚、用典、字数等等。总之,有规定的,总是先规规矩矩地按照规定的要求来操作,在确保规定被毫无例外地执行的前提下,再发挥自己固有的才情。这样,诗、赋都得以顺利完成。虽然就内容、文采上是多少有些遗憾的,因为毕竟不再能够自由发挥了,但总体上还算满意。
次日出榜,寒山通过杂文考试,得以进入第三场考试——策问。进士科考的是时务策5道,所谓时务策,也就是考察考生对于现实政治的看法和处理方法,由主考命题,然后考生根据题意进行回答,条分缕析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求在回答过程中以儒家经典为依据,能够引经据典,做到有理有据,考生的回答谓之对策,这实际上相当于今天的论述题。但由于策问这种考试形式推行已经非常久了,源自于汉代的贤良策问,而且历代都有利用策问这种方式进行选拔人才的,这样势必有很多成型的对策,故熟读背诵这些对策是每个应考士子的必要功课,寒山也不例外。再加上过去一年中,寒山对于经史更加熟练,引经据典,条分缕析自不在话下。故而,当寒山拿到策问题目时,便觉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提笔刷刷而下,文思如泉涌,一气呵成。
出了贡院大门,寒山颇为自得,默道,照理不会再来这里了。三场考试结束,对于应考士子来说,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在长安城内游玩,以等礼部放榜。唐代,放榜时有两种形式,一种为“榜帖”,由主考在黄花笺上写下及第者的姓名,遣人持笺相报,因有金花压其下,故又称“金花帖子”;一种为“张榜”,即将及第者姓名抄录,并公之于礼部东墙之上,以告知天下。
士子科考后,在长安所等待的就是榜的到来,以期金榜题名,这个等待的过程对于士子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每个人几乎每天都在忐忑不安中度过。而对于寒山来说,此时却丝毫没有这种不安的感觉,因为,对于他来说,最为重要的事情是早点回咸阳城去,那里有他的娇妻弱子在等待着他。反正咸阳离长安城也很近,倒不如回家去等待,这样的等待也更为踏实。
陪伴娇妻弱子的日子是幸福的,丝毫没有了等待中的那种煎熬,因此也是转瞬即逝的。转眼之间,已经是绿满枝头,百鸟争春了。这一天清早,院子里的喜鹊突然开始叽叽喳喳叫个不停。难道是自己及第了?母亲、嫂子、妻子也都说一定是这样的,因为喜鹊报喜来嘛。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