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前面说过,魏惠王于公元前343年前后,在卫鞅的蛊惑下自封为王。在此之前,齐威王也在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战后,自认为已经“最强于诸侯”,私自称王。
齐威王、魏惠王称王称得不亦乐乎,但纯属“自娱自乐”——除了自己承认,别人都不承认。直到齐威王在公元前343年去世,这种尴尬的局面都没有得到改变。
齐、魏两国共同面对“称王的烦恼”,惠施提出了一个破局的办法:既然大家不承认,不如咱们两兄弟互相承认。这就是所谓的“相王”。
魏惠王派人来到齐国,找到齐威王的小儿子田婴,转达了自己“愿臣畜而朝”的意愿。
见到魏国的使臣,田婴就像收到获奖短信一样,开心得不得了,真以为天上掉下一个大馅饼,但谋臣张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张丑的怀疑不无道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张丑告诫田婴:这样的雕虫小技,瞒得过别人,瞒不过我张丑。魏惠王主动向齐国示弱,目的就想拉着齐国对抗秦国和楚国,这是一个阴谋!
由于秦国、楚国地处蛮荒,与中原距离较远,所以受到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比较小。因此,中原诸侯历来都视秦、楚为“蛮夷”,说直白一点就是俩痞子。魏国拉齐国垫背,实际上就是让齐国与痞子直接对抗。
“痞子秦”还好说,与齐国中间隔着魏国、韩国,还有淮、泗之间的若干小国,不会对齐国构成直接的威胁。但“好用兵而甚务名”的“痞子楚”与齐国接壤,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张丑分析得很到位,但与“痞子楚”一样务虚名的田婴听不进去,欣然应允魏国的请求,引荐魏惠王朝见齐宣王。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带着小兄弟韩昭侯,与齐宣王相约徐州,相互承认对方称王的“合法性”。对于长期占据“群主”位置的魏惠王而言,“徐州相王”也意味着主动挪出半边位置,与齐宣王“平分霸权”。
从国力对比和实际形势来看,魏惠王提出的“平分”,不过是给自己一个台阶下。毕竟比起被别人一脚踹下去,自己主动提出“退居二线”,在颜面上不至于太难堪。
以“徐州相王”为标志,从三家分晋以来,魏国称霸中原的历史宣告终结。第三任“群主”魏惠王让出了争霸的舞台,下去旁观打酱油,战国进入了齐、秦争霸的时代。
“徐州相王”本质上是“合纵”的雏形,这比较容易理解,怎么又会牵涉到齐、楚关系紧张呢?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