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页(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率领臣民从太行山上冲下来复国的,是中山桓公,这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

在经济上,中山国地处华北平原腹地,土地肥沃、河流众多,发展农牧业生产的资源非常丰富,跟现在被开发得几乎“山穷水尽”的华北平原有天壤之别。中山桓公“身勤社稷,行四方,忧劳邦家”,带领从不屈服的中山臣民,兴修水利、发展农桑,使中山国的农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另外,中山桓公利用水路交通优势,采取“农商并举”的发展模式,使商业贸易在中山国逐渐兴盛起来。根据《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当时的中山国以“多美物”著称,中山人“仰机利而食”,这显然比李悝的“重农主义”和卫鞅的“重农抑商”都要进步得多。

在政治上,中山桓公很早就认识到了“赋敛平则庶民附”的道理,采取了多项保护农民积极性、促进休养生息的政策,政治的开明程度不亚于李悝变法后的魏国。

在文化上,中山桓公利用与中原的商贸联系,十分注重吸收中原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从后来出土的文物分析,当时中山国的冶铁业、制陶业、丝织业都具有超乎寻常的技术和工艺水平。

从复国算起,中山国白手起家,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了仅次于七大国的“千乘之国”,速度之快、程度之高,战国时期独此一家!

最后,中山国自大而好战。

中山桓公于公元前340年前后去世,儿子继位,是为中山成王。面对桓公奠定的基业,成王盲目自大、骄傲自满,开始忘乎所以,也跟在大国屁股后面摇旗呐喊。“五国相王”原本没有中山国什么事,但成王头脑发热,也要跟着瞎起哄,险些挨齐国一顿痛扁。

成王没有吸取这次教训,而是继续为所欲为。公元前315年,燕国发生“子之之乱”,不知天高地厚的中山国也想趁机发燕国的“国难财”。中山成王在赵武灵王的怂恿下大举出兵,“辟启封疆,方数百里,列城数十,克敌大邦”,更加得意忘形。但还没有高兴多久,齐国经不住诸侯的施压,被迫从燕国撤军,中山国趁乱占领的土地也只能物归原主。

中山成王对外自不量力地到处舞枪弄棒,对内则不合时宜地信奉儒墨学说。我们一开始就讲过,无论是孔子宣扬的“仁义”,还是墨子倡导的“兼爱非攻”,本质上都是维护奴隶制度下统治阶级的利益。进入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开始瓦解,封建制度逐渐形成,这些学说根本无法应对列强争雄的局面。从李悝开始,变法就成为战国的“时尚”,提倡建立“游戏规则”的法家成为时代的宠儿。各方诸侯争先恐后地变法,唯独中山国抱着儒墨的老黄历不放,莫非是想穿越?

在儒墨思想的指导下,中山成王奉行“贵儒学贱壮士”政策,这个政策在“武力是第一发言权”的战国,无异于自杀。曾经欣欣向荣、彪悍强劲的中山国,没有赶上变法的快车,逐渐“战士怠于行阵”、“农夫惰于田”、“兵弱于敌,国贫于内”。这样发展下去的结果,有且只有一个——亡国!

中山国的没落,给一直想解除后顾之忧的赵武灵王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