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老百姓们为没完没了的繁重赋役发愁,越是发愁心情越是恶劣,于是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悲观暴躁的情绪中。胆子小的“良民”们还只限于在家偷偷骂骂皇帝老子,胆子大的干脆收拾家当,纷纷躲到山泽之中当强盗去了。随着时间的迁延,这种情况愈演愈烈,搞得各地怨声载道、盗贼蜂起,用汉朝人贾山的话说,“天下坏也”!
本来,原六国的百姓以为天下毕一就可以玉宇澄清,好好喘口气了。谁知却碰上一个耗竭民力的工作狂,弄得“天下坏也”,心理上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从而纷纷怀念起各自的故国,憎恨起“暴秦”来了。而这种烦躁不安的情绪,一旦被六国的贵胄遗民煽动起来,立刻便可成燎原之势。
这对秦王朝来说,情况的确是坏透了,但是换个角度来看这件事:倘若咱们始皇帝的继承者可以稍缓徭役,给人们一点休养生息的机会,结果又会如何呢?
比较大的可能是,这种民怨会较快地平息下来,至少,秦王朝不会像现在我们看到的那么短命。这一点,汉朝人贾谊曾论述说,“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即四海之内,皆讙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百姓们苦秦久矣,粗布短衣都是好的,糟糠都是甜的,这正是新皇帝治国安民的资本,所谓劳苦之民易施仁政啊。
汉武帝末期也发生过类似秦末的情况,连年庞大的开支使得国库空虚、流民遍地,各地的起义此起彼伏,幸亏汉武帝最后悬崖勒马,下了“轮台罪己诏”,此后辅佐昭帝的霍光也继承他晚年与民休息的政策,这才度过危机,开始了“昭宣中兴”的局面。
“劳民之易为仁”,此言不虚也!
但是秦王朝没有汉王朝那么走运,秦始皇虽然为自己的王朝选择了一个看似不错的未来,但接下来的一系列意外却将他的计划彻底打破。于是,一个扭转危势的天大的机会,也随之被秦二世这个意外的继承人不经意地错过了,不但错过,而且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得更远。这个浪荡公子把自己那个前无古人的老爸留下的一系列宏大的工程引以为豪地发扬光大,终于用自己的变本加厉将统治下的王朝彻底推进了死胡同。
在大秦王朝建立的第十三个年头,新的绝望很快在广袤的土地上蔓延开来,而由此产生的愤懑则在一个适当的时机迅速地爆发,使强大的王朝蓦然间就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点 评
提到秦朝的灭亡,人们首先想到的词汇便是:暴政,后会联想起“焚书坑儒”,最后自然而然地便将其灭亡归结为暴政。其实并非如此,中国有句俗语叫作“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一个人走进开满花的房间,会觉得很香,但在里面待久了,便感觉不到香了,因为已经适应了。秦国的老百姓觉得理所应当的手段,在六国老百姓眼里就是暴政,于是六国百姓仗着人多群起造反,最终秦王朝便轰然倒下。正所谓,秦国兴,是因为文化,秦国亡,也是因为文化,这一兴一亡,不知充满了多少玄机!
从孟姜女看秦朝徭役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并没有就此高枕无忧,因为在遥远的北方草原,还有一个可怕的民族,那就是匈奴。秦始皇为了防御匈奴南下侵略,征集了数十万民夫,于公元前214年将秦、燕、赵<a href=https:///Tags_Nan/ target=_blank>三国</a>北边的城墙连通、修缮合一,这便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